美文网首页想法这篇文章的评论好厉害!
你的想法真的是你的想法吗?

你的想法真的是你的想法吗?

作者: 張佑芡 | 来源:发表于2014-05-29 14:01 被阅读493次

    我们常常说,人的伟大就在于思想,在于能够去思考,去认识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正是这些思维活动让我们和动物得以区分。帕斯卡尔《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一文便是对人的思想的颂歌,“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因为能够“囊括宇宙”,而能够高傲地生存。因为这样,我们是渺小的,同时是伟大的。

    帕斯卡尔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可以对宇宙宣称人类思想的伟大。但是,个人的角度呢?我们需要去思考,我们的想法真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吗?我们脑海里反映的世界,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吗?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不是的。

    我们感受的事物、情感,似乎是真实的,我们觉得我们能够自由地去选择信息,去接受或反对某种观点,我们以为直接地把握住了现实。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像镜子一样,完完全全直接反映,而是意识形态让我们怎样去反映(这里的意识形态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它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拨弄着我们,去看,去听,去相信,去接受,去怀疑,去选择。

    我们常常极其兴奋地和朋友谈着某些八卦,讲到对某一个明星的的看法时,我们言之凿凿地说这个明星不怎么样,说出各种理由,以一句“我觉得……”、“我认为……”支撑着自己的观点,实际上这些理由都不是自己的理由,不过都是被段子手和营销号塑造出来的。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塑造和建构,因为有着自信,对自己说,嗯,我看了这些八卦,我并不会受到影响,他们黑这个明星,我也不一定接受。但在下一次谈话中,我们不自觉地就搬用了他们的观点。就像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并不是公开的,而是隐蔽的,我们内化了意识形态,因此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和效果。

    同样的例子可以去举出很多。曾几何时,梦想是以后开一个书店和咖啡馆合一的店,当时big多高啊,而如今,这个梦想因为太多人有了,于是大V们纷纷跑出来黑、来讽刺这个梦想,它瞬间变得low了。我们也就迅速抛弃了这个梦想。很多时候,往往不是梦想变化得太快,而是“有影响的”大咖们变得太快,导致群众也变得太快。这种变化,本质上是小众与大众的对决。

    扯远了。

    上面的例子这是往小了说的。往大了说,我们关于性别、种族和文化身份的看法都是被长久以往的文化赋予的。比如性别身份,过去认为女性“天性”喜爱儿童、家务,所以应该呆在家里;因为“天性”感情用事,所以不能从事行政、法律和管理工作。而现在,主体性理论认为这种“天性”本不是本性和自然的产物,而是占主导地位的男性主义意识形态慢慢建构出来的。所以有人大胆地论证,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这种男女区分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即便我们现在认为的女性和男性的“平等”,也是由于近代的女权运动和这类理论所建构出来的。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我的“主体性”也是被塑造的,无论从小的方面、还是大的方面,一句句呐喊可以看出来:

    我接受的男女平等观——“凭什么我哥是男的就不用洗碗,我是女的我就要洗碗?!”

    我接受的高big观——“我要出国去留学!”“I know six four, you don't know, you pathetic.”

    我接受的小众观——“乌合之众!”“那么多人,太吵闹了,太嘈杂了!”“简书小众,简书好。”

    我接受的站在弱者角度观——“啊,太可怜了!”“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我接受的别人的看法很重要观——“啊!!好丢脸!”“我要让别人觉得我很优秀!”

    我接受的奋斗观——“不要做混吃等死、浑浑噩噩的人!”

    我甚至不知道,我自己,究竟是怎样的。

    意识形态就是一只大网,网住了自己,网住了所有人。意识形态从外部构筑了我们的“本质”和自我,我所谓本质的自我不过是一种“虚构”,是虚假的意识。

    我们依赖于教育我们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来看待自己,来成为一个主体。我们对自我的看法不是由我们自己产生的,而是文化赋予的。

    当意识到这一点,恐怕我们又要处于分裂的痛苦中了。

    这样,是不是,滑向了“不可知”和“虚无”呢?

    我不知道。

    但是,这个“主体性理论”的提出者,在粉碎我们的时候,也指出了一条出路。

    关于这个出路,我还在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張佑芡:@冷筱华 哈哈哈。都说是受人影响的高big观嘛。
      • 冷筱华:I know six four, you don't know, you pathetic.
        我只能说这是在作死……
      • 刀爷:@Bacon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如来
      • 張佑芡:@Bacon 实际上这个问题指出的是更大的方面,即不同人眼里的世界反而是一样的,都受到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塑造,都被周遭环境影响和建构。
      • 張佑芡:@Pazza_Chase 我们细读的是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的前言《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里面第二部分重点讲了“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先细读这篇。其他等我了解更多再补充。
      • 張佑芡:@菠萝菠 谢谢~!
      • LostAbaddon:@Yanjun 群我改变自我的又一个案例。
        钻石也是这样啊,说什么没有钻石的婚姻是不完美的,据说美国如果一个难得不用三个月工资给你买一个大钻戒求婚他就不是真的爱你,诸如此类的,都是被“别有用心的奸商”给集体洗脑的结果,但不得不说很成功。
      • Yanjun:不记得是谁的讲座了,关于买房结婚的事情,这个概念基本上就是近几年才有的,就这么几年,大家就都觉得买房结婚理所应当。
      • Pazza_Chase:@张佑芡 有书推荐吗?我也想读一下
      • 多多爸爸:非常独到的见解,受教了。
        望听下回分解。
      • 張佑芡:@Pazza_Chase 没有。我学的古代文学,不过去旁听了文艺学的课。这些是文艺学课上接触到的,下节课会继续学习阿尔都塞的“主体性理论”。受文艺学课的老师影响很深。
      • 張佑芡:@饱醉豚 文章挺长,待我细细拜读~!
      • Pazza_Chase:你修过相关的专业吗?
      • Pazza_Chase:@张佑芡 走进去,走出来,不断成长
      • rHypHw:http://jianshu.io/p/6ee619df5608 我的观点是:自由意志仅仅是一种错觉。欢迎批判。
      • 張佑芡:@LostAbaddon 嗯呐,我现在就是去反思自身的位置,去突破这些禁锢的时候。你说“思维的基石是知识,知识包含了以往的经验。”也是我现在在思考的另一个问题。几个关键词:“思维”,“知识”,“经验”。我们有时会去接受很多知识,并用知识取代思想,我们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史的熔炉和剧场,并没有把个人“经验”代入。也许大家没有“经验缺失”的感觉,这个我在大家的文中也能感受到。但在所谓“学术界”,这是普遍问题,所以才造成了学术的干巴巴。
      • 張佑芡:@无他求 嗯嗯,我其实也在剖析自己,反思自己。小众的确不一定好,但是我在倾向上还是追求小众。我不知道自己是优越感占上风,还是自卑感占上风。关于简书,我加入才几天,还有很多希望去了解的。目前,还不错~!
      • 張佑芡:@土木工程概论 你说的对。我是针对自己,觉得周围的信息实在overwhelming,进而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自己的东西,也没有对他人施加了反作用和影响。在理智上,我知道是相互的。在情感上,我觉得自己的贡献太小,接受太多。
      • 張佑芡:@Maxint64 谢谢分享,去读了那篇文章和你们的评论。感觉在那篇文章里你和LostAbaddon一开始谈论的不是一个话题,但殊途同归了。你的问题和我的很像。我就是因为这样产生了一点虚无感,感受到主体性的消解。我同时感觉到这个消解是好的,我愿意去反思这样的自己。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和周遭和他人的关系,了解自己是什么。
      • LostAbaddon: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留下环境的烙印。
        人们就是通过学习周围已经存在的东西和知识来形成自身的思考模式的,从而在固化后的思考模式中肯定会有外在环境对其留下的痕迹。
        这是固有的,没法去除。
        我们思维的基石就是知识,而这种知识中也包括以往的经验。如果我们将带有环境烙印的都去除,那经验就会支离破碎,从而思考的基石就会松动,进而根本无法思考。
        我觉得,带有群我对自身的制肘来思考未必就一定是一件不自由不自我的事情,恰恰是在知道这种禁锢存在的情况下,更好地去试图突破这些禁锢,才能让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局限,这样也不错啊。
      • 張佑芡:@Pazza_Chase 这正是我后面所说的“主体性理论”提出者指出的出路,那就是将这个单向变成双向,自身介入这个文化中去改变和修正。不过,我还在学习中。
      • Pazza_Chase:只能说赞同一部分,现在信息载体的丰富,太多信息交杂,以至于会受到相应的导向和控制。我们在接受外部信息的同时,自我意识和自身积累对信息的筛选还是有很大的作用,就看你是选择别人的画笔在你的思维上随意图画,还是你会不断修正和自我反省
      • 未知用户sal:为作者推荐了一条扩展阅读的链接,那篇文章页讨论了自己和他人的相互影响。我在那篇文章的评论中也说出了自己的困惑,面对人群的时候,会感觉自己的主体性被消解掉了。后来感觉这个想法有些极端,因为在现在的环境中,作为「人类」这张网的一部分,「个人」的边界是非常模糊的,它也总是处在不断的交互和变化之中。所以当一个人说「我」的时候,必然是包含了很多来自于「我」之外,但现在成为了「我」的一部分的东西。
      • 难得的年纪:很多想说的话,但是汇总起来就说一个吧
        小众的不一定是好的,但是回过头来看简书
        简书现在很小众,口水仗明显也比较少,这是因为抱有小众思想的人至少是比大众平台上的人更懂得语言上要有所克制的人,直白的说更斯文些,这也是事实。这说明了人们高傲的追求一些东西其实还是自主选择的,并不是一种纯粹追求优越感的想法,受优越感的“操纵”

      本文标题:你的想法真的是你的想法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pd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