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17岁少年纵身跳下高架桥的视频令人唏嘘不已。
据说,这名高二的学生是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口角,母亲将他接回家时不顾危险的将车停在了川流不息的大桥中间,打着双闪,不停地责骂着车里的孩子。
就在母亲准备驾车离开时,车里的孩子突然打开车门,毅然决然的翻身跳下了高架桥,整个过程不过五秒。
从视频中我看到,在孩子跑向高架桥边时,是那么的坚定、绝决。就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了。
许多网友在视频下面留言说,有些父母的嘴难听到难以想象,很多时候也想做与这位少年同样的事,只是没有他那份勇气。
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知晓当时的具体情况。可是,在这件事情的背后却透露着一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中国式家庭教育时常充斥着语言暴力,中国教育的缺失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成长。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最近正在阅读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著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其中讲述的许多成人的心理问题大多都与童年的家庭环境有关。
武志红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学畅销书作家。他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他的个人作品销量超百万册。
武志红说,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对孩子产生一生的影响。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告诉我们,身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应该做到以下三点:减少对孩子的控制欲、拒绝愿望接力以及教会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减少对孩子的控制欲
克里希那穆提说:“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
在乱世长大的朱元璋因为小时候失去了太多的亲人,造就了他空前的控制欲。在他登基后,他规定所有人应该穿什么衣服,怎么劳动,怎么休息。
他的王朝陷入了巨大的失序中,最终,他的儿子朱棣造反,放弃甚至颠覆了他制定的诸多规则。
大到国家,小到家庭,这种失序的问题都存在。
控制欲强的父母会对孩子产生过多的担心。比如,孩子不想吃饭了还强喂他,担心孩子冷不停的给他加衣服,孩子打一个耳洞就暴跳如雷,觉得他(她)学坏了。
有些父母无法在自己的领域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价值,他们将自己的困惑、焦虑转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面对孩子,他们自认为有能力也有理由去管束和控制。
所以,在父母眼中,孩子的自发行为有太多的失序,他们努力控制着孩子的一切。
而对于孩子本身,也会被父母那以爱之名的控制所禁锢。
长此以往,父母将会收获到最大的失序:孩子的意志被他们的控制欲杀死,或者孩子们变成了父母最不愿见到的样子,成为了一名“坏孩子”。
拒绝愿望接力
小的时候,邻居家的姐姐特别喜欢舞蹈,她曾告诉我她将来想当一名舞蹈家,年少的我也一直天真的以为她将来一定会愿望成真。
后来,他们家搬走了,自此我再没见过那个姐姐。直到多年前的某一天我突然从母亲口中听到了关于她的消息。
令我诧异的是,那个姐姐竟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有一天趁着家人不注意自杀了。
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想起那个姐姐曾经常常买冰激凌给我吃,还教我跳舞……一个明明拥有大好前途的女生为何会是这样的结局?
在我的追问下,母亲告诉了我原因。姐姐的家人不允许她考舞蹈学院,强迫她去学医以满足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
姐姐拗不过家人只得妥协,可是时间一长,她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终承受不住,选择了结束这一切。
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也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他说,愿望接力是最常见的家庭磨难之一。
斯科特满足父亲当律师的愿望,从美国最好的法律院校毕业,在他拿到学位的当天飞去了西班牙的一个小岛,以贩卖毒品为生来侮辱父亲。
当孩子作为愿望接力的一员时,默默妥协的孩子终有一天会爆发出所有的怨恨。
他们长大成人后,本应有成熟的生活,但因为儿时的某些愿望未得到满足,所以长大后会一直沉浸在童年不成熟的梦里。
尊重孩子的愿望,他们不是为了父母那些未曾实现的愿望而来到世上,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
教会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在商场里我们时常会看见这样的情景,一个小孩想要某样东西,父母不同意,他们便会大声哭闹,一副不给买就誓不罢休的模样。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妥协了,孩子就会立马露出笑容。孩子的视野较小,他们不需要考虑太多,只要“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开心起来。
可是,成人却不同,他们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时候,成人就必须有“延迟满足”的意识。
但大部分的成人和小孩子一样,他们没有“延迟满足”这个意识。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说道,延迟满足与父母的训练有关。如果父母让孩子从小养成了“立即满足愿望”的习惯,长大之后,这些孩子很有可能会“刻舟求剑”,延续这种意识。
比如说,在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大小便的训练不严,想大小便就随地解决。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纪律感,也缺乏“延迟满足”的意识。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一定要减少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同时拒绝愿望接力,尊重孩子的意愿。
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设定的条条框框中,在孩子长大后会很难建立起自己的人生信条。
但是,在孩子的习惯养成方面,父母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延迟满足”的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