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号老钮
我们生活的时间有限,我们活动的空间有限,我们不能完全领略这个世界,不能完全了解这个宇宙。
不过是好在我们有善于思考的大脑,它可以帮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广阔的天地。
我喜欢读科幻作品,虽然其中一些科学方面的知识我看不懂,但是作者用他们神奇的笔描绘出的另一个时空,深深吸引了我。
第一次读《三体》,我就被震撼了。我佩服作者的想象力,佩服作者的文笔,佩服作者拥有的知识。
最近,我又读了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这是刘慈欣的一部科幻小说,篇幅不长。全文的人物也不多,有“我”、主任、她。
“我”是航天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一切东西要得到都太容易,世界瞬息万变,人们拼命追逐。世界在“我”的眼中是灰色的,我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对身边的一切的习以为常。一次偶然的事件,一段偶然的相遇使我认识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也开始以全新的心态迎接生活。
小说的悬念在于题目和开头,读到这个题目我就在想,另一个人的眼睛怎么“带上”呢,因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她是谁,在哪......一连串问题吸引我读下去。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自然离不开科学和幻想,有传感眼镜可以传感触觉和味觉,有“上百万”的人在月球和小行星带工作,“落日”系列地航飞船......
人类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想象。正是因为毫无边际的想象力,人类才得以不断尝试,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当我们沉浸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中,满足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时,不要忘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要忽视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细节。
“我”并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带着传感眼镜来到她曾经到过的“高山与平原,草原与森林的交接处”,这里的大草原“一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天山覆盖着暗绿色的森林,几座山顶还有银色的雪冠”,面对这壮美的景色,任何人都会赞叹,欣赏。
“我”也不例外,感叹于眼前的景色,她却发出了“一阵轻轻的抽泣声”。
看到草原上的花,她惊叫起来,她想闻闻花香,她珍惜那些微小的花,不让“我”把它摘下来,她说花香“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她给草原上的上百多花起了名字,而且每一朵都牢牢记在心里。
“我”把手伸进溪水,她感受到溪水的清凉,发出感叹。
草原上扬起微风,她说“这是真是天国的风呀”。
对这草原上的每一处细节,每一样事物,她都好像初次见到,满怀欣喜。一棵草,一朵云,都使她激动不已。
夜晚,“我”已经进入梦乡,她把“我”叫醒,让“我”带她去看月亮。
月光下的草原飞舞着很多萤火虫,“仿佛是草原的梦在显形”,她看着优美的月光,哼唱德彪西的《月光》。
“我”回到房间休息,她又让我带她去看月亮,因为此时的月亮将会隐藏在云朵后面,是另一种美丽的景象。
她又在抽泣,因为草原下起了雨,她没有能够如愿地尽情欣赏美丽的月光。可是突然她又高兴起来,因为她听见了鸟叫,欣喜,激动。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她对这些平常的事物这么感兴趣,充满感情地欣赏它们,哪怕是一朵花,一滴水。
答案终于揭晓了,她是一名地航员,她跟着工作的地航飞船被困在地心,飞船上的其他人已经遇难,只有她独自留在狭小的空间里。
她没有离开地心的可能,她的余生都要在地航飞船那狭小的空间里度过,飞船周围包裹着液态铁镍,高压,高温。
我们总是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等到离开时才懂得它们的珍贵。
很多人可能都像“我”一样,对生活缺少热情,世界并没有那么绚丽多彩,而是一片灰色。
我们小时候多么喜欢奔跑在田野,追逐在蓝天下。
我们捉蝴蝶,追蚂蚱,撸槐花,摘榆钱......快乐无比。
小时候,我家就在河坝跟前,学校在我们家马路对面,我们的课外活动很多就是在河坝进行的,哪里也是我们节假日的娱乐场所。
学校通往河坝的那条路两边是大池塘,夏天池塘里有荷花,接着池塘边的芦苇就开始摇着穗子召唤同学们。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男同学扛着芦苇杆子到教室去,装作戏剧里打大旗的样子,围着教室转圈。
女同学最喜欢玩的应该就是编柳条帽子,还有揪茅根草。
我们有时候下午放学结伴到河坝去揪茅根草,有的同学根本不认识茅草根,只是拽住一把草胡乱揪一通。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没有了那种快乐。
河坝还在,快乐哪去了?
我们没有丧失感受快乐的能力,而是失去了感知快乐的意识。我们没有发现,自己在忙碌的追逐物质生活的时候,是可以快乐的。
可能,舒适的住房,好看的衣服,美味的食物,各种名誉和目标,侵占了我们内心存放快乐的空间,也侵占了我们感知身边美好事物的空间。
我们把欣赏身边美好事物的能力腾挪出来,换之以物质生活的享受能力。
我们情愿躺在床上刷手机,跟远方的朋友视频,也不想走出门外,跟家人到郊外去看看青青的草地,去呼吸新鲜的空气。
我们情愿对着屏幕哭笑,也不愿意抬头看一看久违的月亮和星星。
这些美好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它们一直默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毫无怨言。
齐帆齐2021年度9月品牌营第151篇,1944字,累计352378字。
主题打卡:最近读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