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收到了最新一期的《城市画报》,封面主题为“上了网红食物的瘾”。与其诘屈聱牙,不如简简单单一个字表述——吃。
别在英国人面前谈天气,别在中国人面前提吃。身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大不列颠人习惯用天气破除尴尬的交际气氛,阴晴冷暖、风霜雨雪皆成文章,细细品来,也有一份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趣态。中国人则更接地气,一句亲切的“吃了吗?”是最好的开场白。时至今日,虽然国人早已过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期,但在语言惯性驱使下,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吃了吗?”作为日常寒暄语。
有一点让我颇费解,从句式分析,“吃了吗”是一句是非句,回答一般只有“吃了”、“没吃”两种回复方式,相较于天气话题的多变性、开放性,似乎没有打破僵局的潜力,怎么也轮不到它成为闲谈开篇清单上的NO.1。
仅仅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始终在为吃的问题而焦虑,所以才让吃的话题长期盘踞榜首?看似言之凿凿,却经不起推敲。想想当年课本是怎么教我们认识中国的,两个词,文明古国、地大物博。这两个词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解释了中国的历史,而中华料理背靠漫长的历史研发和丰富的食材逐渐发展,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甚至畸形发展出噬臭的品位来。一边是食物短缺引起的长期饥饿感,一边是丰富的经验和食材基础上磨练出的中华美食。
在我看来,“得益于”长达5000年的封建制度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在日趋成熟同时,社会板结严重,断层难以填补,上层和下层的差距是在太大,下层人为了一口饭吃拼死累活,能吃上一餐热饭是辛苦后最好的犒赏,是值得拿来说和问的;上层文人卿士、权贵王族,已脱离基本的生存需求,对他们来说,吃什么,怎么吃真的是一个“重要”问题。有个笑话说,现在的我们日省三次,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和晚上吃什么。估计早年的上层人物也会为这件事而苦恼,为了寻求答案,便经常问别人吃饭情况以及对菜品选择。
这两个阶层的人实现了一次殊途同归,使得“吃了吗?”成为中国人的惯常语。另外,“吃”这件小事能够源源不断说下去,是因为它关乎健康,正所谓病从口入。越发“贪生怕死”的国人对吃的关注度有增无减,吃的有机、无污染成为新的选择。
现如今,吃的话题不仅仅是一场对话开始前的开胃菜,更成为了主食,当下城市年轻人将吃作为最通行的社交语言,能吃、爱吃、会吃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哪里新开了一家网红店,哪里的私房蛋糕比较好吃,这道菜该怎么烹制,一百种烤箱食物……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式的美食轰炸,让中国这个吃货国体现得淋漓尽致。
吃,已成为了我们日常交流的流通货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