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文惠书屋
《论语》讲堂留影10

《论语》讲堂留影10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07-23 13:41 被阅读0次

    2023-7-22 第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其诸——洪颐煊《读书丛录》云:“《公羊》桓六年《传》:‘其诸以病桓与?’闵元年《传》:‘其诸吾仲孙与?’僖二十四年《传》:‘其诸此之谓与?’宣五年《传》:‘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十五年《传》:‘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其诸’是齐鲁间语。”案,总上诸例,皆用来表示不肯定的语气。黄家岱《嬹艺轩杂著》说“其诸”意为“或者”,大致得之。

    语音整理
    “子禽问于子贡曰”。我们发现这个第十章啊,一开头就很有特点,和前面都不一样。
    那这一章呢,是孔子的两个学生之间的对话,一个是子禽,一个是子贡。
    子贡是孔子弟子里边呢,比较有名望的一个,他呢除了学习水平比较高以外,他还擅长做生意,应该说是孔子的学生里边最富有的一个。孔子他周游列国,后来呢,到鲁国,晚年的生活大部分资助呢,都来自子贡。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呢,这子贡实际上是孔子的啊大金主。子禽呢,也有一种说法,说他不是孔子的学生。这个有争议依据呢,就是说这个子禽,经常这个拍子贡的马屁啊,甚至不惜去诋毁孔子,甚至他认为呢子贡是贤于夫子,这一点让子贡自己都受不了啊,我们以后还会讲到这部分内容。
    补充一点,就是子贡呢,他是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因为他是魏国人,在左传里边称他是魏赐。
    在论语的其他一些版本里边呢,把子贡呢,称为端木子。但是我们今天看到这个论语呢,直接称子贡。我想原因呢,可能和这个子夏差不多。就是子贡呢,由于他长期在各国之间游走啊,这个口才比较好,而逐渐的向纵横家这个方向去发展。那曾子的弟子们在整理论语的时候呢,就有点儿轻视子贡,所以呢,把端木子都通通改为子贡。
    “夫子置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意思是啥呢?就是夫子啊,孔子每到一个国家,肯定知道那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事务。因为我们知道春秋各国彼此之间相互争霸,这个治国的方针和措施,那应该是属于国家机密的,一般人呢,他是不知道的。但是孔子在周游列国啊,劝各国国君啊,采用自己的这个治国理念的时候儿,你肯定要先了解这个国家,这个政策是谁制定的,过去是怎么样的啊,现在是怎么样的,将来能够往哪个方向发展,他是要做充分的了解的。
    这里面有个邦,指的就是诸侯国。
    如果说国呢,那就是天子之国。我们过去说有国有家者,那是就是统治阶级,有国者就是国君,有家者是他的卿大夫。
    “必闻其政”,这个闻呢,就是听到注意它不是问,如果问的话呢,是因为还不知道,所以才要问,那在这里用了一个闻。说明他已经知道了,他到了这个地方,已经了解了这个邦国,他的内政外交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那这个时候子禽呢?也就是陈亢(子禽是他的字)了,他非常奇怪,那孔子他是怎么知道这些国家他的内政外交的机密呢?“求之于,抑与之与?”那是他问的别人呢,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呢?
    那有人可能说,那他问别人也好,别人告诉他也好,那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这有啥区别呢?
    那实际上从这里边就可以看出,这个孔子他的德行很好,可以说德高望重,每到一个地方以后,他不用自己去问别人就会主动来告诉他。
    那子禽就这个问题问了子贡以后,我们来看子贡的回答。很明显,那子贡他对于孔子认识的高度明显要高于陈亢啊,也就是子禽。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温是温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敬严肃,俭就是节约,让呢,就是谦让,我们现在很多人呢,也把父子的这个五种行为呢,作为自己修身律己的规范。
    我们可以看出,子贡呢,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回答子禽的问题,只是说他的老师有这种,有这五种美好的品德。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也就是说,那夫子他品德那么高尚啊,他德高望重,那他得到的这个方式恐怕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
    我们知道孔子,孔子在世的时候儿呢,就以博学至礼而闻名,那周游列国的时候儿呢,这个国君,你不管是不是采用他的这种治国方略,对于孔子本人呢,都是礼让有加的。那么孔子所获得这种内政外交的信息,应该说是有人主动告诉他的。甚至是国君亲自告诉他的。同时我们也知道孔子的弟子比较多,很多呢,还都是比较有成就的,在各国做官,那孔子了解这种各国的信息的途径应该是比较多的。
    实际上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啊,每个人呢,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儿,只要你的德行修道了,有些东西呢。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要心急。

    李零讲解

    “子禽”,陈亢的字。他在《论语》中出现过3次,除此章,还见于《季氏》16.3和《子张》19.25。《季氏》16.3是问于孔鲤(孔子的儿子),此章和《子张》19.25是问于子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没有单独的陈亢传,而是把陈亢附述于子贡之下,根据就是《论语》。《论语》三见,两次都是向子贡请教,学者怀疑,他是子贡的学生。孔子的学生,有些是学生的学生。

    “子贡”,端沐赐的字。端沐赐,古书亦作端木赐。子贡,古书亦作“子赣”,汉石经和楚简也这样写,“子赣”才是本来面貌,“子贡”反而是简化。他是孔门十哲之一,长于言语,擅长应对宾客,搞公关、搞外交。孔子死后,子贡威望最高,孔子当圣人,是他的功劳。

    “夫子至于是邦也”,“夫子”,指孔子;“是邦”,是某个国家。这里的“是邦”是哪一邦,估计是孔子晚年周游列国到过的某一个国家。因为子贡比孔子小31岁,孔子早年适周、适齐时,他还是5岁以下的小孩,不可能和子禽讨论这类问题。孔子周游列国时,他才投在孔子门下。此外,孔子没有出过国。

    “必闻其政”,其实是必问其政。孔子喜欢调查研究,如“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3.15)。闻、问同源,古文字,早先只有从耳从昏的闻字,没有专表问答的问字。闻是双重含义,他要打听的事,既可以是听来的,也可以是问来的。后来为了区别主动和被动,才另外造了个问字。这里的“闻”,到底是问还是闻,正是子禽所问。“求之”是问,“与之”是闻。子贡的回答是,孔子的消息,是靠“温、良、恭、俭、让”得来的,他和一般人问话的方式不一样,非常谦虚,非常和气,人家乐意跟他讲,说是打听,其实也可以说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

    “其诸”,是表示不肯定的语气,意如“恐怕”。(孔子怎样做调查研究)

    “天涯箫声”书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dt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