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本培养思维能力的工具书。断断续续读了一些。
今天读到“换位思维”这一节。
概念理解:什么是换位思维呢?一般是指思考、感受别人的内心所想,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展开自己的推论和行动。简单的理解,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
其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的。比如,听别人谈话,很多时候人们都是用“我认为……”“我的……”“我觉得……”等这样的话开头的。
为什么有这么多以“我”开头的言语,正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固守和坚持,每个人都在死死地守着“我”,形成一个难以改变的框。
很多夫妻吵架,吵着吵着就忘记了吵架的原因。来看看“我”在吵架升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比如:
“我说这个青菜盐巴放多了点儿,你偏不信。”
“那我吃都不咸,就只有你说盐放多了。”
“什么叫只有我说放多了,你怎么说话老是不考虑我的感受,乱说呢?”
“我哪里乱说,我辛苦做饭,你还挑刺。想过我的感受吗?”
……
在各自强调自己感受的时候,战火逐渐升级。佛教有一个词叫“我执”,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就是每个人都固执地沉浸在我的感受中,不换位思考。
但是,一个单位的领导也好,还是普通人在社会中行走也好,都必须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仅仅片面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那么很多事情会难以为继。
因为人天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所以要形成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很难。
书里给了三个建议进行换位思维的练习。第一个是经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做?”第二个是“建立抽离感”;第三个是“多观察他人喜好”。这三个练习方式,其中第二个我很感兴趣。
这个抽离感,即是把自己短暂地从“我”抽离出来。站在不远处冷眼旁观,观察另一个自己,看那个自己的所作所为。这就有点儿像灵魂抽离出去一样,很多电影电视有时会有这样的桥段。
这种抽离的感觉我经常有,做瑜伽冥想的时候,如果进入深层冥想的状态,就有那种抽离感产生。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天和地被被打通了,灵魂和肉身被分离了,自己变得轻盈和通透起来。
总结起来,书里强调练习换位思考的方法,就是要多进行克服自我中心和提高共同认知的有意练习。
换位思维很重要,它能让人感同身受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无论是在跟别人交流还是交往中,都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