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可能不知道,在他造字数千年后,文字信息会如此繁盛,学习资料、新闻资讯、技能养成等各类信息爆炸增长。但不管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代才子们,还是如今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高考生们,不管是古色墨香的纸质书还是快捷方便的电子书,阅读都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即便从我们开始接受教育的那刻起就接触到了阅读,但常常读着读着就走了神,书上的内容明明才读过,下一秒就记不得,就跟老大爷听“马冬梅”一样。最可怕的是,读了那么多书,却感觉没有一点的收获,开始怀疑它的意义。
《如何学会阅读一本书》是由两位美国作者共同完成的,在1972年修改成新版。虽然它已经40多岁了,但其内容和观点仍然值得学习。
弗 兰 西 斯· 培根 曾经 说过:“ 有些 书 可以 浅尝 即止, 有些 书 是要 生吞活剥, 只有 少数 的 书 是要 咀嚼 与 消化 的。”阅读实质上是与书的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作者将自己的想法建成骨架,用文字去丰满血肉。可惜的是大部分读者往往止步于血肉的表象,而错过了最宝贵的骨架。而这本书就是给你的眼睛加个功能——透视。
阅读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为消遣时间,另一种是增进理解。前者往往是一些资讯类、娱乐类、网文类,看书不用思考,只要认字就行。后者则是需要突破舒适区,仔细研究谨慎思考,最终能学习到知识。教科书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增进理解的阅读被作者分成了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简单说基础阅读能认全常见的字,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就差不多可以做到。
检视阅读是略读,快速浏览一本书,了解大概讲的什么,判断值不值得看。一般来说,先看书的推荐语、前言、序、后记,寻找作者要在本书中主要表达的内容。再看目录及跳读部分章节,看书的框架是否合理,内容是浅显划水还是专业有据。到此,就可以知道书在讲什么,值不值得去细看!
分析阅读则是细嚼慢咽,阅读一本书能否有收获就在这里了。分析阅读不是把书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看一遍,而是不断地想,作者把书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在讲什么,用什么来证明他的观点。就像一个思维导图或是树状图,将分散的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阅读过程中需要注重的一点是定位,时刻注意自己处于哪一部分。人脑是神经网络连接,相似的领域会神经细胞会集中分布,定位信息后,会更方便大脑的处理,避免“读过即忘”的窘境。
最后是主题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只阅读相似内容的多本书的某一个部分,比如管理类书籍,在其中寻找员工管理这一部分,快速获得该领域的大量知识。但每个作者的想法、理念不同,会导致知识会有冲突,所以仍然需要归纳思考总结。
既然读书是为了获取书中的“骨架”,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看别人的阅读笔记、思维导图就可以了?不行,“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不止是获取知识,还需要知道如何去用,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就是在体验作者的思路历程,自然而然知道如何使用。而二手知识虽不是糟粕,但也不值得你去细细咀嚼。牛反刍的东西你会吃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