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之后,项羽的队伍达到鼎盛时期,发展到了四十万众。他志得意满,高歌猛进,挥师直逼函谷关,欲捣碎秦王朝的老巢。但未料为时晚矣!函谷关上早已有重兵把守,任何人不准入关。原来在项羽呈一时之气,失去对大局的分析和战略思考,硬要击破秦将章邯、解除巨鹿之围之际,被假王、楚怀王熊心封为武安君的沛公刘邦则抓住时机,投机取巧避重就轻长驱直入,静悄悄拿下了秦王朝的统治中心咸阳。项羽此时见状大怒,立即派当阳君黥布等人率军攻击函谷关,于是才得以入关并驻扎于戏西之地。刘邦此时驻军于霸上,全军不过十万众;项羽驻军于新丰县以东的鸿门之地,坐拥四十万大军。后者与前者的军力之比约为四比一,刘邦明显处于劣势;但在把握大局、布局谋势、战略目标的确定上,刘邦则明显处于优势。
刘邦手下有一个叫曹无伤的左司马,或出于对刘邦某事不满的原因,或是出于素与项羽友善的原因,他竟然背着刘邦,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即说刘邦想要自立为关中王,让子婴为相,他已占有了咸阳城的全部珍宝。此言强调的是刘邦的个人野心和贪婪,想以此来激怒项羽讨伐刘邦。其实刘邦根本就不是要称王关中,而是要直取天下当皇帝。曹无伤没有看出这一点,可见他只是个目光短浅好整事的小人;也许他看到项羽拥兵四十万,兵强马壮,横行天下,就想以此方式取悦于项羽,事成之后也好捞得一个更高的官爵。
闻知此言,一向没有战略思维,听风就是风、听雨就是雨的项羽对此更为恼火。他立即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即说明天好好犒劳士卒们,一大早咱就出发,去击破沛公刘邦的军队!他根本不分析曹无伤使者其言背后的隐情是什么?曹无伤的目的是什么?更不分析刘邦的战略企图和情况如何,也从没把刘邦放在眼里;就随意作出了这么个毫不保密的决定。其实即便刘邦把咸阳城的全部珍宝纳入囊中又能怎样?欲王关中是刘邦的真实目的吗?根本不是。曹无伤其实说小了刘邦之志,项羽也不知道曹无伤为什么凭空会对他说这番话。
此时有一个人也坚决主张击破沛公刘邦的军队,他就是主动出山、为项氏叔侄出谋划策的范增。他看出了刘邦要统御天下的野心或说志向,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即说刘邦过去居于函谷关以东时,贪财好色;现在入关以后,却既不贪财也不好色,这种突然的转变说明其志向不小啊。范增还说我令人观望他头上的云气,结果均为五彩云,呈龙虎之状,这是天子之气啊。于是他提出了“急击勿失”的建议。即要求项羽赶紧击杀刘邦,不要失去良机。
没想到此时项羽军中出了一个自告奋勇的大间谍,此人就是其季父项伯,后来被封为射阳侯。项伯有一个好朋友,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谋士张良,正在沛公军中谋事。张良曾救过项伯一命。听说项羽要解决刘邦的军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即项伯趁夜驰马到了沛公军中,私自见到张良,把项羽这里的全部情况都告诉了张良,而且要张良赶快与他一起离开沛公军,以免受灾祸。
张良是个有心人,表面上谈笑风生镇定自若,内心却感到情况十万火急,就婉拒了项伯。他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即说我是韩王推荐给沛公刘邦的人,现在沛公有了急难之事,我如果一个人跑掉了,则是不义的行为;我不能不把此事报告沛公。稳住了项伯,张良随后立即报告了沛公。刘邦明知军力不敌项羽,急忙问张良:“为之奈何?”张良从容地建议他赶紧向项伯说明,自己不敢违背项王啊。刘邦本是一个胸怀大志的聪明人,在问明了项伯与张良谁长谁小之后,立即说:“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即说请你为我把项伯请进来,我要以对待兄长的的礼节接待他。项伯入见沛公,沛公异常亲热,亲自奉酒为他祝寿,并且主动与他订立了儿女婚约。又把自己入关后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刘邦强调:“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即说我入关以后,秋毫不敢有所犯,只是统计了一下官吏与百姓的数量情况,封存府库,以等待项将军的到来。我之所以派将守关,是防备强盗出入或发生其他非常情况啊!我日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哪敢反叛他呢。希望您向项羽仔细说明一下,转告他我刘邦不敢违背项将军的恩德啊。
胸无大志、卖主、卖侄以求荣的项伯,在刘邦面前受宠若惊,当场答应下来。并叮嘱刘邦“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即说明天你不可不早早来到楚军,亲自向项王谢罪。然后项伯连夜返营,又把刘邦的话一五一十传达给了项羽。并责怪道:“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即说沛公如不抢先攻入关中,你岂敢轻易入关?现在人家立有大功你却要击杀人家,这是不义啊,你不如就此善待人家。项羽粗心大意,根本不问项伯:你为何不打招呼就跑到沛公军中去了?你向刘邦说了什么?你们之间达成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好处?你擅自透露军情该当何罪?这些他不但不问,而且毫无悬念地答应了项伯的要求,反而把范增的意见抛到了九宵云外。他太相信、太纵容他的季父项伯,相信到了愚蠢的程度;使四十万大军的命运,成为他项氏叔侄之间随意处置的小事。这种连谋士的意见都不予征询的纯粹家天下的模式,只能把这支队伍带向没落。其实干大事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充满怀疑而警觉的头脑,只是他们能够辨别真伪、果断决策,在没有充分而确切信息的情况下,他绝不盲从任何人。
项羽的表现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邦听到张良的报告,先问你是怎么与项伯相识的,项伯为什么要把情况报告给你?他与你年长年小?这些弄清楚了,刘邦才决定接见项伯。这一细一粗的差别实际上就决定了二人的命运,甚至可以说决定了楚、汉战争的结局。无论从政治上讲还是从军事上讲,项伯的出现都坏了项羽的大事,使项羽丧失了击破对手、统御天下的绝好机会;反而背上了不仁不义的恶名。这也是项羽没什么文化、缺乏深谋远虑、胸无大志、自高自大的本色使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