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司马迁《史记.八书·礼书》诗解4明礼义道天下大治礼上事天下事地尊

司马迁《史记.八书·礼书》诗解4明礼义道天下大治礼上事天下事地尊

作者: 琴诗书画 | 来源:发表于2024-01-04 17:52 被阅读0次

司马迁《史记.八书·礼书》诗解4礼义道天下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隆君师辨贵贱尊尊卑卑

题文诗: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敌国不待,

试而诎之.城郭不集,沟池不掘,固塞不树,

机变不张,然而,晏然不畏,外而固者,

无他故焉,礼义,而均分之,时使而诚,

爱之则下,应如.有不由命,者然後俟,

之以刑则,民知罪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

罪人不尤,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故刑罚省,

威行如流,无他故焉,由其道故.故由其道,

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

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传曰威厉,

而不试刑,措而不用.天地,生之本也;

先祖者族,类之本也;君师,治之本无,

天地恶生?祖恶出?无君恶治?三者偏亡,

则无安人.故礼也者,事天,事地,

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礼通天人,

至礼真情,情通古今,通古达今,礼义真情.

故王者得,以天太祖,祭之诸侯,不敢怀之,

大夫士有,常宗所以,辨贵贱也.贵贱,

得之本也.郊畴天子,社至诸侯,函及士大,

夫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钜者钜,

宜小者小.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

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地,

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

以辨积厚,者流泽广,薄者,流泽狭也.

【原文】4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集,沟池不掘,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时使而诚爱之,则下应之如景响。有不由命者,然後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尤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行如流,无他故焉,由其道故也。故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措而不用”。

【译文】

古时的兵器,不过戈、矛、弓矢罢了,然而,不待使用敌国已窘迫屈服。城郊百姓不须聚集起来守城,城外也不须挖掘防守用的沟池,不须建立坚固的阨塞要地,不用兵机谋略,而国家平安,不畏外敌,坚固异常。没有其他原因,只不过是懂得礼义之道,对百姓分财能均,役使有时,并且推诚相爱。所以,百姓听命,如影附形,如响附声。间有不服从命令的,以刑罚处治他,老 百姓也就知罪了。所以,一人受刑,天下皆服。犯罪的人对上级无怨无尤,知道是自己罪有应得。因而,刑罚简省而威令推行无阻。没有其他原因,按礼义之道办事罢了。所以,遵行礼义之道,万事能行;不遵此道,诸事皆废。古时帝尧治理天下,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大治,书传说是"威虽猛厉而不使,刑罚厝置而不用。"

【注释】

<1>诎(qū,屈),屈服、败退。 <2>集:召集、集合。 <3>固塞:险固、要塞。 <4>机变:机谋变化,指对敌方略。张:施、设。 <5>晏然:安然。 <6>明道:明白礼仪之道。均分:《筍子·议兵》作“分钧”。钧与均字通,都是指财产不要过分集中。 <7>时使:役使以时,如同说使民以时。 <8>景响:即影响。 <9>俟(sì,四):等待。 <10>尤:责怪、埋怨。 <11>荀子·议兵》杨倞注说:“杀一人谓殛(jí,极。诛杀的意思)鲧于羽山;刑二人谓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 <12>传:书传。厉:《左传·定12》释为猛。威厉就是威猛。试:试用。 <13>措:《荀子·议兵》作错,都可释为措置、委放设立。

【原文】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译文】

     天地是生命的本原,先祖是宗族种类的本原,君主与业师是国家治理、安定的本原。无天地那里会有生命?无先祖你如何能来到这个世上?无君主和业师,国家怎能得到治理?三者缺一,则无人能安。所以,礼上奉事天,下奉事地,尊敬先祖而隆遇恩师,是礼的三项根本问题。

【注释】<1>生:生命,亦可作有生命之物解释。本:本原、根本。 <2>类:《正义》释为种类。或作门类、宗族。 <3>君师:君指有封地、长民者。师,《礼记·文王世子》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4>恶:怎样、何。 <5>出:出生。 <6>偏亡:亡为失落,偏亡失去一部分,缺一条或二条。

【原文】  故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怀,大夫士有常宗,所以辨贵贱。贵贱治,得之本也。郊畴乎天子,社至乎诸侯,函及士大夫,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钜者钜,宜小者小。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辨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译文】    所以,帝王得以太祖配天而祭之,诸侯不敢怀想,大夫、士也各有常宗,不敢祭先祖,以此来区别贵贱。贵贱有别,就得到礼的根本了。只有天子有郊天、祭太祖的权力,自立社以祭地则至于诸侯,下及士大夫各有定制,以此表现尊者奉事尊者、卑者奉事卑者,应大则大,应小则小的原则。所以,统治天下的奉事七世宗庙,有二乘采地的奉事二世宗庙,待耕而食的人不得立宗庙,以此来表现积德厚的,恩泽流布广,德薄的流布狭的原则。

【注释】

 <7>天太祖:祭天时,以太祖配天而祭之。太祖,指始封者,或别子为祖者。 <8>怀:怀想。 <9>常宗:“集解”引《礼记·丧服小记》说:“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大夫、士虽各自为祖,但自有常宗,不能越宗而祭。 <10>治:前已释治为理,贵浅治就是贵贱得理,剖分明白,不相混淆。 <11>畴:范畴。词意与下句:“至”字相对,所以也是“至”的意思。全句意思是郊祭天的范畴只限于天子。 <12>社:祭地神为社。所谓“社至于诸侯”,就是只有诸侯以上才得自立社的意思。 <13>函:包含。 <14>事:奉事。指祭祀。 <15>事七世:指有七世宗庙。周朝礼制,王(天子)七庙:太祖(后稷)一,文王、武王各一,亲庙四(高祖、曾祖、祖、考);诸侯五庙;太祖(非后稷,指始封者)一,亲庙四(同样是高、曾、祖、考四代);大夫三庙:太祖(始受爵为大夫者)一,亲庙二(祖、考);上士(适士)二庙(祖、考);中士、下士(官师)一庙(考庙。祖、祢共祭于此庙);庶人无庙,祭于寝。 <16>有一国者:指诸侯,有一侯国。 <17>五乘之地:下大夫采地之数,由注 <15>知其有庙三。所以说是“事三世”。下一句有三乘之地为上士采地,有二庙,即事二世。 <18>有特牲而食:《荀子·礼论》作“持手而食”。日、泷川资言《史记汇注考证》谓有特牲而食的意思是“有一牛而耕者”。特牲即牛,可以成解。牛耕而食者为庶人,“庶人祭于寝”,故说“不得立宗庙”。 <19>积厚:积德厚。儒者的说法是位高者德厚。泽:福泽、恩泽。

相关文章

  • 史记“八书”

    《史记》“八书”,分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淮书》八个篇目。其中,“礼...

  • 礼 赋-读《史记-礼书》后记

    礼赋-读《史记-礼书》后记 礼者,人世之规矩也;上承乎天,下承乎地,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礼者,罗列...

  • 学习传统文化之乐趣

    六艺者,《易》《书》《诗》《礼》《乐》《春秋》,《易》道阴阳,洁净精微,《书》道事,疏通知远,《诗》道志,温柔...

  • 读《史记》礼书第一—非礼不成,非礼不备,非礼不决

    《史记》八书里面的第一篇就是礼书,做为八书的开篇,礼究竟是什么?这是第一个问题。礼有什么作用?这是第二个问题。什么...

  • 论语综述三:孔子的教学成就

    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中还有“十哲”一...

  • 《性自命出》初解(四)

    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 解:诗书礼乐,都是人创造的。 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也。礼、乐,有为举之也...

  • 值得忧虑的网红文化——论语贯通67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导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 读“礼”札记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八书所本》云:“《史记》‘八书’采《礼记》、《大戴礼》、《荀子》、贾谊《新书》等书而成。”某读...

  • 这是一种创造——《史记·八书》阅读札记

    文/涅阳三水 《史记》依然慢慢在啃。 虽然之前也啃过许多书,但面对《史记》依然是惊慌无措的感觉。 八书,包括《礼书...

  • 王阳明《传习录》中179——儿童教学课程安排

    原文直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司马迁《史记.八书·礼书》诗解4明礼义道天下大治礼上事天下事地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mq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