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源远流长,立身之本。凡谈及孟,必然有孔,一位圣人,一位亚圣。两者之间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越来越模糊,孔子和孟子之间的区别,也许比他们之间的共通更加迷人。
他们的伟大,都要放在当时的时代中。孔子生活在春秋,封建制度开始崩溃,所以孔子极力提倡回复周礼之制,企图用周礼来规范天下;孟子在战国时代,所以需要有一个雄辩的能力,才能让自己的主张被人所听到。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但他将之发扬光大,靠的不仅仅是他提倡的“仁”主张,他的辩论之术,也让他的观点进一步传播。
古代没有媒介,靠的是口口相传。孔子门生不论是“三千”,还是“七十七”,他们都充当了他最好的宣传人员。试想要是孔子住在你隔壁,你随时都能推门聊天,所有的神秘感都消失殆尽,但要是每次进门,你都要门人通报,随随便便没有大事还见不到,不但增加孔子的威严,还能被外人所谈论,大概古代的自我包装就该如此。
孟子相比孔子的时代更加混乱,春秋时虽然各个诸侯开始强大,但是周天子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孔子但凡提出恢复周礼,并没有那么多人出面顶撞,加上孔子的教育广泛,即便有不同意见,孔子还是受到尊重。到孟子,各国纷争已经有一段时间,价值观没落,跟近代的民国初期有点类似。这是靠的是什么?坐在巷子里,等着别人来敲门喊你是不可能的,不去街上游行、出报、出书、出杂志,没人会注意。孟子没有这样的手段,光靠一张嘴。孟子雄辩,这点估计很多儒家的后世捍卫者,或者对儒家有着彬彬有礼影响的人都没有想到。
除了孟子,当时有名的还有苏秦、张仪等,杨照在书中说:
在那样的多元言论环境中,主张要被听到,需要特殊的技巧;主张要被接受,更需要特殊的技巧。
他更是直言“孟子是个言语和信念上的斗士”。
捍卫自己的信念、喜好,首先就要说服自己为什么。在说服自己的过程中,才能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和捍卫的对象。好比喜欢一个偶像,别人问你喜欢他什么,你得说出个所以然来,唱歌好、长得帅、演技棒,顺带举出几个例子,才能让人信服——其实不是让人信服,是让自己明了。
孟子信念“仁”,继承孔子衣钵,他不但对他有自己的理解,而且进而发展出合乎他那个时代的思想,采用他那个时代的技巧,这些又是一脉相称自孔门,所以才被后人所奉为亚圣。如果光是能背诵个《论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跟千千万万以儒家为尊学子没有两样,只能被时代抛弃,流入大海。看着那些国学小学生,摇头晃脑背诵着“有朋自远方来”,却不知朋为何而来,怕只会让孔孟失望,还不如不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