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儿子一起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到头来他没看多少,倒是我自己一看放不下了,其实之前应该是候看过了,但是不太记得了。《明朝那些事儿》是老书了,很多人都看过,总体因为写的比较风趣幽默,让人看历史也不觉得枯燥,犹如读小说似的,而且把明朝的基本脉络也清晰的描绘出来了,所以看完了确实可以对明朝的历史有个基本的了解,我还是比较喜欢有整体感的一些东西。看《明朝那些事儿》还有个重要的副产品,就是了解了一些王阳明的心学。当年明月化了不少的篇幅来讲王守仁(王阳明),王守仁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心学大师,对后续的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明朝那些事儿》里对于心学其实讲的比较少,于是我还又单独买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书,来进一步了解。

看了《知行合一》的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内外很多思想其实都是相通的,可能人的思想不管从哪条路往上走,渐渐总会走到一起。就如几大宗教,在我看来基本的思想也是相同的。心学虽然我还领悟的不够深刻,只是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去理解和反思,虽然也还有很多的困惑,但依然慢慢体会到了这些思想体系的点点光辉。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心既理,理不在别处,就在自己心中,这和朱程理学的格物找理是不一样的,理不用找,理一直就在自己心中,这和我之前看的书《与神对话》中的思想是非常一致的,这本书里讲自己就是上帝,其实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只是没有体验过,人一生就是不断去体验自己已知但是没有体验过的事情。当我看了《知行合一》,当时就感叹,《与神对话》的作者是不是看过《知行合一》呢,思想基础这么一样。有了心即理之后,才有知行合一,行只要遵循心中的理或者知即可,也可以说是心中的良知即可,抛开那些外在的束缚和牵扯,听从内心中最纯粹的那个良知,然后按照这个良知的指引去做事,这就是知行合一。书中总是举孝顺父母的例子,就是孝顺就是在我们心中的理,不用去外寻找,内心就知道,如果不孝顺了,那就是心中的这个理被别的东西埋起来了,掩盖起来了,只要去找一定有。这一点我是认同的,这里说的理也好,良知也好,我觉得是道德层面的,也可以说心灵层面的,我相信从这角度来说,人心中是天然带着良知的,就是带着爱的,人内心是有最纯粹的心灵的,之所以有时候感受不到内心这个纯粹的灵魂,那是被别的欲望占据了,需要安静下来,就能感受到那个哪怕微弱的最纯粹的心灵的声音。这个理不是指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这些是需要后天学习的,对内寻找是找不到的。

看了《知行合一》我还认同一点就是关注于当下,和我之前看的很多书《四个约定》《当下的力量》等的思想也是相同的,关注当下,关注当前,落在当前的场景中去,做判断,做符合心中理的事情,是非对错心中自有论断。在我想来,做任何事情,心无旁骛,做官就认真的做官,按照心中理的方式为民请命,惩恶扬善,做事就做事,按照心中的良知去判断,能屈能伸,都为了把事做好。听起来看起来就这么简单,但是要结合到日常生活中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人从小到大受的很多教育,很多影响并不是把我们纯粹的心灵养育大,很多时候反而是用别的东西把它埋起来了。我最近就在想思想有什么作用,有的人说我不想那么多,该吃吃该喝喝,想那么多干嘛,这没错,但是思想到一定程度之后,表现上仍然是该吃吃该喝喝,可是你觉得这改吃吃该喝喝和前面的一样吗?看清世界之后依然爱这个世界是另外一种境界,这也是一样。这就是思想的作用。知行合一,知有时候就在心中,有时候是要安静下来才看的见,有时候需要寻找才能看的见。
人有思想的能力,是智人的特有之处,才能游刃有余的去面对当下,也才成为当前世界的主宰者。王守仁的人生目标是要当圣贤,所以他不断去寻找怎么做圣贤,去看古人怎么做圣贤,去研究日常生活怎么做到圣贤,龙场悟道,就是这么来的。不断的寻找,不断的学习,反思,实践,终于领悟了背后更加普适的的思想规律,这是伟大的思想家。我们普通人只能从他们的思想中领略其一二,然后也结合自己的认知,反思,形成自己的一点点的思想或者只能说是感悟,或许不成体系,但也反过来不断的丰富完善自己的内心,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在该吃吃该喝喝的日常背后有其更加深刻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