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有关社交冲突的文章我们就讨论了一个问题——对于孩子们的社交冲突,应该如何适时地介入花一篇文章来讨论介入时机,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当然光有介入的时机是不够的,还得采用适当的方法。我刚开始帮着这些小家伙们“到处灭火”的时候,也是一急一头汗。不能说话的往往就是哭、尖叫,能说话的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经常这边火刚灭,那边火又起,真的是对新老师最大的考验之一。
为了不至于每天“疲于灭火”,我这两年半下来也研究了不少相关知识,不过要想在每次冲突发生的当口都能找到适当的应对方案,还真得靠经验的慢慢积累了。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通过实例分析,了解一下什么是适当的介入吧!(这篇主要讨论一些不同年龄段常见的社交冲突,属于经过成人正确引导就可以解决的类型。)
孩子最早开始出现社交冲突的阶段
小宝宝也会有社交冲突么?当然会有,只要能自己到处跑,总有能碰上“对手”的时候。
不过小小宝宝的社交冲突解决起来也很简单,想让他/她换个思路,只要转移一下注意力就可以达到了。自我意识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小家伙们是很容易放弃上一秒的意愿的^^
到了两岁的时候,情况就会稍微复杂一些,因为这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最爱说的词之一就是“我的”,最容易产生社交冲突的原因也就是——“所有的都是我的!”
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仍然好用,不过如果想要真正解决冲突产生的原因,就要开始为小家伙划界限了。(大家对于为什么要从小为孩子划界限还有疑问么?有疑问的请举手^^)
温柔地告诉孩子,这个东西不是他/她的,如果想要玩,需要先取得同意。这时成人的以身作则会是非常好的方法,直接在孩子面前演示,如何用合适的方法询问。“我可以玩玩这个么?”“可以啊。”“谢谢。”
如果希望孩子在与他人社交之前就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是有界限的概念,可以在家里就和孩子练习“你的”“我的”的说法。“这是妈妈/我的衣服”,“那个是宝宝/你的勺子”。虽然在家里难得有妈妈不能和孩子分享物品的情况出现,但也算打了一点必要的基础了。
如果对方孩子并不愿意分享,那么这个时候尊重对方的决定,安抚自己的孩子就会是非常难得的帮助他们建立界限感的机会。转移注意力之类的方法对于两岁多的孩子来说有时会不管用,那么这时直接将孩子抱走安抚会是一个明确的用肢体语言告诉他/她的信号——如果没有取得同意,我们就不能分享别人的东西。
除了以上需要为孩子划界限的情况,两岁多的宝宝还会出现什么都不愿意分享的阶段,也是这个年龄社交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女儿莎莎最怕和两三岁的孩子一起玩的原因哈哈)。
这是孩子建立界限感的自我探索,是正常的发展阶段。相比起鼓励甚至强迫他/她分享自己的东西,不如尊重其决定,为三岁之后具备真正的分享能力打基础(自己的东西都还没搞清,怎么能体会主动产生的分享意愿的喜悦)。
入园之后孩子面对的更为复杂的社交环境
刚入园的孩子们,自我界限刚刚划清楚(经过家长有意识的培养),就又要面对一个全新的概念:共有的物品。
第一年工作的时候班上有个快到三岁的小朋友,一旦有孩子接近他正在玩的玩具的时候,他就会用尖利的声音大喊“MINE MINE(我的我的)!”我只好一遍又一遍地跟他强调,这个不是你的,是学校的,你可以说“我正在玩”。
如果两个孩子都要玩一个玩具怎么办?目前我们在学校里采用的方法就是五分钟轮流法。先拿到的小朋友先玩五分钟,然后老师再指示给下一个小朋友玩。孩子没有时间概念?做个沙漏,就都明白了。
这时成人的全程监督是最重要的。等待的孩子如果每次都能确保轮到,才会有等待的信心。三四岁的孩子,按顺序轮流的意识正在慢慢建立,有时候还要反抗试探一下底线,我们做老师的就需要坚守规则。等到了五岁,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就都可以自己安排顺序不再需要成人介入了。
三到四岁刚刚开始幼儿园生活的孩子,成人帮助解决的多半都是与分享和轮流有关的冲突,掌握一个公平原则,就都好解决。此外还会经常出现的一个冲突现象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肢体方面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于年幼孩子的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让他们表达所有意图的原因。玩具被抢、排队想排前面、以及任何让他们感到受威胁的状况,这些小家伙的第一反应都会是——我推!
这时对冲突双方来说都是个教育时刻:
对于推人的孩子,可以做三件事——
1. 告诉他/她推人不被允许。
2. 教给他/她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玩具被抢可以大声说“不可以”,以及报告成人)。
3. 如果对方伤心哭泣的话还可以向推人的孩子指出来,这样就同时用到了共情法和弥补法——你看,你推了小艾,她现在很伤心,你要不要去拿一张纸巾给她。
对于被推的孩子,可以教给他/她们阻止对方行为的语言,例如大声说“不要推我,我不喜欢!”,帮助孩子掌握自我坚定(Self-Assertive)的能力。
这些引导都需要反复教授,等孩子慢慢发展了更多的能力之后才能在没有成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行解决。不过只要在冲突出现了之后都是有必要教授的,并不是“孩子还小做不到”。
其他常见的社交冲突形式
如果说分享和按顺序轮流以及肢体冲突在幼龄孩子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冲突形式——一般主要是关于具体物品的冲突,那么到了更大一些的孩子这里(五六岁的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冲突产生的原因就更多地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了。
对于游戏的准入与否是经常引发冲突的导火索。四岁之后孩子们开始出现不同形式的游戏,表现为更为有目的性的团体合作,这就导致了新的社交冲突。
“不行!你出去!”那边安安静静玩着的一个小群体突然就升温了起来。
“晓薇老师~小可没有经过同意就进到我们的房子里了!”“小可你有没有先问问朋友可不可以一起玩啊?”“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么?”“不可以!!”-______-##那还费那么多话…
有的时候冲突的起因是因为两个人对于游戏理念的不同,“这个要这样放!”“不行,要这样放,这里是门!”“不行~~”
还有的时候会发生的冲突作为成人来说想都想不到。“当当是我的朋友!”“不对,他是我的朋友!”“是我的!”“是我的!”最后其中的一个孩子大哭起来,夹在其中的当当也是一脸懵,这是什么情况?
原来对于尚未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小孩子们来说,朋友=我的所有物。自己的朋友也可以是别人的朋友,这对他们来说就像是玩具被人抢了一样的大事件!
作为老师的我,就需要摆正态度,尽量采取公平原则,不偏向任何一方。这次不愿意接纳不熟悉的小朋友,行,尊重你们的选择,但一个关于如何让大家都能在一起开心游戏的班级讨论会议正在酝酿中;游戏中突然发生理念不同,如何通过沟通双方需求产生共赢方案的实践机会就出现了;“我的朋友是我的所有物!”,除了解释朋友的概念之后还可以在集体活动的时候教一首“friends friends one two three, all my friends are here with me”的好听儿歌~
至于叫名字、捉弄人这种由攻击性行为引起的“有意而为之”的社交冲突,就更是需要老师不断地监督和管理,对于已形成的行为模式还需要采用“逻辑后果法——需要为行为承担结果”,才能得到有效的纠正。
以上都是如何解决当下冲突(Conflict Resolution)的一些方法,而如何减少冲突发生的冲突管理(Conflict Management)对于成人来说也同样需要重视。
四岁之后岁的孩子们会开始慢慢产生友谊的需求,产生归属和被群体接纳的需求。这个需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既可能发生当下的冲突,也可能在孩子心中隐蔽地发生消极的作用。
所以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帮助他们培养各种积极的性格品质(例如共情能力、与人为善的能力、助人为乐的能力等等),在冲突中情绪管理的能力,还有各种社交技巧的能力培养(例如阅读社交信号、自我需求表达等等),对于减少他们的社交冲突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我们以后都会慢慢涉及到。
最后也想对家长说的一些话
其实在孩子的冲突问题上,成人自身解决冲突的态度和能力才是真正的关键。对每一个孩子特别是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之间的冲突都以平常心相待,客观看待当下冲突的性质,尽量将自我的感受排除在外,才是正确使用介入方式的重要的基础。
而这样的心态要做到,需要有意识地练习。如何解决当下的冲突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是一个弱项,要么避免,要么彻底情绪崩溃(我也是到了国外,老是跟老板吵架,才慢慢开始自觉调整解决冲突的方式的^^b)。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视频:两个孩子在游乐场里发生了一点摩擦,以两个大人大打出手收场,这样的场景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而受到恶劣影响的都是我们年幼的孩子们。
希望家长们都能有意识地自我成长,为我们的孩子做出适当的榜样,帮助他们在人生之初就掌握重要的人生技能。当然啦,这些都会是这个公众号的专注点,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学习,共同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