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遇见最美自己@天使28班
#读书笔记#《对“伪心理学”说不》DAY2

#读书笔记#《对“伪心理学”说不》DAY2

作者: 大禹_QJ | 来源:发表于2017-05-10 06:59 被阅读0次

    GTD--2007--一组--大禹--云南

    #读书笔记#《对“伪心理学”说不》DAY2 0509

    从今天开始,对心理学其中的一些概念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一是在心理学问题上,概念和应用哪个更重要?

    二是在理解世界时,个案有什么作用?

    操作主义与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

    刨根问底、直击本质的做法就是本质主义。本质主义者认为能够反映事物内在本质或本质属性的终极问题才是好的科学理论,他们喜欢对某个单独的概念咬文嚼字。所以他们一味地去追求绝对的、完美的、最终的答案,殊不知科学体系本身就是没有终极答案、不断证伪、不断自我否定的螺旋前进的过程。科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在于提供了一种消除错误的方式,正因如此,自称绝对完美的做法其实阻碍了人们未来的探索。一位真正的科学家绝不会宣称自己的理论是完美的,而是永远保持着开放、自由的态度。

    操作主义----

    相对于本质主义而言,我们所提倡的操作主义则是更为务实的。不借助实证研究的理论探讨就像是空中楼阁,而操作化就是让高高在上的理论“落地”的过程。所以,在进行一项研究之前,心理学家首先要做的就是给概念下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测的事件来表示概念。

    操作性定义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它反映了某一概念与观测它的操作之间的联系程度。由于心理学研究范畴中的概念大多是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中的,所以绝大多数的概念都是采用间接的操作性定义。

    科学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概念操作化,能够使其他的研究者按照同样的操作定义进行重复研究,这才是让科学知识变得公开、可检验的机制。

    操作性定义当然不是拍拍脑门就能决定的,一个好的操作性定义必须具备高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即用同一种测量工具对同一概念进行多次测评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仅仅是代表多次测量的一致性,但并不表示测量一定是成功的、有效的,我们还需要用“效度”来表示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所以,信度高只是效度高的前提,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假如,我们用那架电子台秤去测量身高,即使是多次测量的读数一致性很高(信度高),我们也不能用得到的结果去表示身高,因为这个操作并不是对概念的有效反映。高信度并不意味着高效度,而高效度一定要先保证高信度。要想把心理学概念用有效并且可观测的工具操作化,恐怕也绝非易事。心理学研究者们就是在不断地努力完善概念的操作性定义,通过搭建这些工具来使理论越来越真切地反映内心世界的全貌。

    情绪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可是,什么是情绪?情绪是我们对综合了多种心理和生理状态的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统称。不过,“情绪”这个词本身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因此本质主义者对一个概念本身的强调往往是没有意义的。科学心理学家们更关注概念之间的联结,致力于研究概念与概念的相互关系,比如“如何运用认知方法改善消极情绪”。概念的意义不在于反复推敲术语的措辞,而在于研究清楚它的作用,这才是科学心理学家们的真正任务。

    这里我理解并想到的:操作主义与本质主义。我们有车一族,经常会把车送去保养维修。而给车进行保养维修的人,不一定对保养维修的必要性和他的具体维修、保养的理论机理很清楚,大多数维修保养人员都是通过老带新、师傅带徒弟这样带出来的,别说学徒,就是师傅他也完全可能是不懂相关理论的,基本是经验型维修保养。这不代表他修不好车!当然,如果是理论知识丰富者,也就是本质主义,再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经验后,他的给车子找毛病,科学的进行维修保养方面肯定是更优秀的。身边也有理论基础很强,但能动性和能力表现又很差的人,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于是就高才低能了。反过来,我的身边朋友,非专多能,各路杰技的人也不少。

    个案研究与见证证据

    近代最有名的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算得上是一个奇才。他也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而在这里我们要提到的,是皮亚杰最初使用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受启发于对自己孩子的长期观察、访谈和实验。他的个案研究方法,就如同解剖麻雀一样,对某一个单独的个体进行深入、详尽的考察。不可否认,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的理论猜想大部分已经被证实,个案研究确实是为开启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提供了灵感。然而,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个案并没能够证实皮亚杰的理论,个案研究仅仅能够提出一种可能性。

    在科学研究的早期阶段,由个案研究带来的灵感或许能够开启一扇新的大门。但是,科学发展到理论检验阶段之后,由于个案研究和见证证据都是孤立存在的事件,有着太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也遗漏了太多其他有可能的解释,所以并不能作为证实或证伪的依据。

    通过“安慰剂效应”来理解。故事:一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总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在饰品店买了一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之后的美丽。小女孩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有在意。她走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个熟人都热情地与她打招呼,她的朋友夸她昂起头来很漂亮,就连陌生人都似乎在对她点头微笑,她想一定是这蝴蝶结的功劳。可她回到家一照镜子,才发现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原来是出饰品店时蝴蝶结早被撞掉了。看来,真正发挥作用的并不是蝴蝶结,而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安慰剂”。“安慰剂效应”最早是在医药研究领域被提出的,研究者发现即使病人得到了无效的治疗,但却由于“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了舒缓。

    通过了解“安慰剂效应”,我们就能够知道神婆们对病痛的治疗为什么看上去似乎有效了。在神婆的忽悠之下,求医者受到了强烈的暗示,相信自己的病症被治好了,精神和心情也随之好转,病痛也得以缓解。庸医能够大行其道,多数也是凭借一些由于“安慰剂效应”而对治疗效果深信不疑的个案,以及这些患者们口口相传的见证叙述。

    除了安慰剂效应,“鲜活性”的问题也可以说明来自见证的证据并不具有说服力。我身边有不少人惧怕乘坐飞机,他们总觉得近年来坠机事故频发,还不如乘汽车安全稳妥。但是如果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来判断的话,飞机还真算得上是目前地球上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事实上,在美国过去的60年里,飞机失事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在有代表性的3个月里汽车事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少。即便是一个人天天坐飞机,也要一万四千年才有可能遇上一个航空事故。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飞机不如汽车安全呢?这是因为飞机事故造成的社会影响比其他事故更大,事故虽然少但严重程度高,受关注度也更大。由于飞机事故是一个更具有“鲜活性”的见证,才误导了个人的判断。

    与此类似的,许多个案被包装成生动鲜活引人入胜的故事,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掩盖了科学数据的事实,混淆了公众的视听,这正是伪科学惯用的伎俩。人是一种非理性决策的动物,依赖个案和见证的证据也算是人之常情。不过,要想科学理性地判断一个理论正确与否,还需要在后面的章节中了解我们真正所需的证据。

    有时候,善意的谎言,也许是应该的!同时,也告诫我们,在分明主次和轻重缓急前提下,对于一些事情,没必须过分的刨根问底,过分的追究完美,烂开始,要好于精准备。当然,又是回到昨天的那个问题,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自己的能力,就是乐观主义优于悲观主义多出来的一种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对“伪心理学”说不》DAY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jw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