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606373/842e1b7e50a1db96.png)
之前的11个案例,只不过是已知8000余种罕见病中的冰山一角,每一种罕见病的背后,都是由相应的基因控制,有它的致病机制。当然,也有不少的罕见病,还没有发现它们的致病基因。比如,有一种平时没有多大危害的罕见病,联觉症,也叫通感症。
联觉症的症状:用一句话简单的说,不同的感觉器官可以共同作用,比如听觉和视觉感官重合,就可以把听到的东西,转换成对应的颜色,具体来说,当患者听到一个音符时,可能大脑里对应出蓝色,这样联觉症患者会看到一个蓝色的音符。它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大体来说,是由于原本在一个感觉系统中的神经细胞(比如听觉),交错到了另一个感觉系统(比如视觉),两者交汇在一起,大脑于是形成了特殊的情况。
联觉症被确认为疾病的历史并不长,2005年才报告确诊出第一例。事实上,有一些著名人物,可能就是这种罕见病的患者。比如音乐家李斯特,五感交织于内心世界所形成的独特画面,或许就是他在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和很多罕见疾病有轻重程度一样,联觉症也有严重的情况,如果患者的感官特别“细腻”,不但会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甚至看到一个人死亡,也会让自己慢慢进入死亡状态,必须得及时调整这种错误状态才行。
不论是前面讲到的案例,还是这里的介绍的联觉症,都不能对罕见病统一的描述,甚至从人类的文字记录以来,疾病信息相比其他领域,少的可怜。
1952年,第一个被证实的酶缺陷遗传病是G6PD缺乏症(即蚕豆病)。
1953年,罕见病的第一个饮食疗法出现,可以通过在饮食中进行限制,达到改善苯丙酮尿症的目的。
1959年,第一个被证实为染色体异常的罕见疾病是唐氏综合征。
1983年,美国颁布《罕用药法》,使得罕见病用药管理进入规范化的阶段。
1983年,第一个被基因定位的遗传病是亨丁顿舞蹈病。
1990年,一个患有ADA缺乏症的4岁女孩在NIH进行了基因治疗,是全世界第一例。
在此之后,科学研究也一直都没有停步,努力揭示着罕见病的神秘面纱,甚至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其实,所谓的罕见病很好理解,就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人们也习惯叫“孤儿病”。但是由于世界各地的文化、经济的差异,即便是同一种疾病,发病率也会不断变化,因此导致世界各地对罕见病的定义有所不同。
世界卫生组织:罕见病是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数0.65‰~1.00‰间的疾病或病变。
美国:规定年患病人数少于20万例(发病率约为0.8‰),或者发病人口比例少于1/5000为罕见病,目录已经超过近7000种疾病。
欧盟:发病人口比例少于5/10 000(发病率为0.5‰)的疾病为罕见病。按照欧盟定义,其成员国里罕见病患者约为300万左右。
中国对罕见病定义,却是近期刚刚出现官方的标准,目前首批公开的罕见病目录是121种。如果以全国人口为基数,国际公认的约6 000种罕见病进行估算,中国罕见病的总患病例数约为1 644万,每种罕见病的患病例数约为2 740例 ,是中国24年来HIV感染累计人数的30倍,这个总体性的数字,十分的惊人。
除了种类繁多外,罕见病还具有下列特点:
①病情严重,相当一部分患者(约30%)寿命不到5年;
②遗传为主,约80%的罕见病为遗传引起(即基因突变来自于父母),儿童发病占60%以上;
③误诊率高,其误诊率达44%左右;
④诊断困难,确诊前平均要寻找5~10名医师就诊,且明确诊断的周期较长,为5~30年;
⑤可治性低,仅有1%的罕见病(约60种)具有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但费用昂贵。
罕用药的问题
在美国,罕用药(罕见病用药,也称孤儿药)问题最初是由罕见病病人团体提出的。这些患者自发组成自助团体,向社会、政府进行宣传,希望能筹到资金用来对这些疾病的研究。1981年的一项国会调查表明,在已经批准的罕见病药物种,大多数其实是意外发现的。直到1983年 1月,美国终于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罕用药法》,标志着罕用药管理制度的正式形成。政府对罕用药开发会给予政策鼓励,基金支持、税务优惠,以及为期 7年的市场垄断权等鼓励措施。
不过即便如此,单独某种罕见病因为患病人数少,没有权威的商业制药机构愿意花费大量的精力、金钱去研发孤儿药,通常研发一款药物的费用非常昂贵,要经历很多步骤,而且极有可能在最后一步宣告失败,这种经济上的损失,确实很多商业公司难以承受。
据统计:开发和上市一个“孤儿药”在欧洲的成功率为1/4 317,在美国仅为1/6 155。但是,如果人类只按照经济学的规律来对待罕见病,让生产研发药物的行为,只是依据市场来决定,这对罕见病患者来说,将是一个长期的悲剧。
当人们提到昂贵的药物时,可能会想到用于治疗癌症的一些药物,比如阿瓦斯丁,每年治疗费50,000美元。但是,这和某些孤儿药的价格相比,居然还算是便宜的,比如:用于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的Glybera,年费用:$ 1,210,000/人;用于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Soliris,年费用:$ 700,000/人;用于治疗亨特氏综合症的Elaprase,年费用:$ 500,000/人;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Acthar,年费用:$ 200,000/人。这些天文数字,不论怎么看,都似乎是血淋淋的。
目前,获FDA批准的孤儿药可能有上百种,但是仅针对极少的罕见病,大多数的罕见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虽然对罕见病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是大多集中在相对常见的一些罕见病上,比如血友病、苯丙酮尿症、蚕豆病等等,大量的罕见病在科研领域仍然空白,临床治疗困难,所以现阶段,预防罕见病患儿的出生,显得极为重要,这一关的关键在于父母。
如何尽量避免一个罕见病的患儿出生?
相爱的情侣,表面上看起来甜蜜,但却可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这种分子级别的问题,并非是靠沟通就能发现的。而自2003年10月1日,我国新的婚姻法实施后,婚检(包括一些必要的疾病检测)从必须转向了自愿,从理论上讲,这可能是罕见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没有谁的基因是完美无缺的,或多或少,每个人身上都携带有致病基因,都可以遗传给下一代,那些生下来就得了隐性遗传病的患儿,通常其双亲没有任何症状,不会进行刻意的产检,导致在出生后才发现问题。在爱情面前,理智具有多重意义,希望那些可爱的新人,在忙着婚礼的事情以外,为了更长远的考虑,也能主动的“升级”婚检,看看自己身上有哪些可能比较严重的致病基因,去医院做做遗传咨询和产前专项检测,这样至少能给未来一些补救的措施。
在孩子出生后,建议进行新生儿筛查,包括遗传代谢病、遗传性耳聋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等,及早发现问题,就能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如苯丙酮尿症,婴儿期采用特制的低苯丙氨酸奶粉,幼儿期以淀粉类、蔬菜、水果等低蛋白食物为主的喂养方式,就能使患儿智力正常发育。
预防真的有用么?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在人类与罕见病斗争的历史上,德裔犹太人“歼灭”一种神经系统的罕见疾病就是经典。在人们的印象里,犹太人是一群高平均水平的种族,然而就是这个民族,却在几百年里,一直无法摆脱一种叫黑朦痴呆综合征(英文简称:TSD)的疾病,这种疾病导致婴儿发育迟缓,逐渐的失明、瘫痪,大多会在四岁之前死亡。
犹太人为了控制这种疾病的发生,在全球的德裔犹太人族群里开展婚前、孕前筛查,及时阻止高危的患儿出生。后来,2000年后发现的TSD患者,没有一个人是德裔犹太人。这个经典的战役说明,罕见遗传病绝对可以预防。德裔犹太人在这个过程中做的努力,咱们真的应该好好借鉴,会得到很多的启示。
总的来说,罕见病放在整个群体中来看,已经不再是个小众问题,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新兴手段也带来了希望,不再只是略显冰冷的选择“拒绝生命的出生”,2015年4月中国科学家首次用CRISRP技术编辑胚胎基因,对损坏的基因进行修复,这让不少的罕见病患者看到了未来,这种技术方案面临的伦理争议,需要国际组织之间的协调、持续的沟通,任重而道远。
我们没法、也不应该去苛责这些人,也不能对他们视而不见,罕见病的患者只是承担了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希望这11章与罕见病有关的科普文,能够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罕见病世界,了解罕见病背后的真实原因,改变也许之前曾有过的一些偏见。在可预见的未来,希望这个时代可以越来越好,让这一特殊的“不罕见”群体,能够得到公平待遇,能够有尊严的生活下去,
参考文献
[1] 史天山, 权正良. 中国罕见病防治的伦理思考 [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 24 (5) :625-626
[2] 陶勇, 邵元福, 张纯, 郭澄, 雷岚.美国罕用药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J].中国药学杂志, 2001 , 36 (9) :634-636
[3] 马端, 周文浩, 黄国英. 罕见病并不罕见 [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1 , 6 (2) :83-85
[4] 魏珉, 张瑞丽, 赵志刚. 罕见病当前国际政策及现状介绍 [J].药品评价, 2010 , 07 (22) :48-51
[5] 李定国. 罕见病防治: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 [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4 (1) :1-3
原创作品,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有事联系,请发Email:1929917766@qq.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