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梦》,老师讲的很细,而我听的很慢,我没有一口气听下去的能力,所以只能慢慢的听,细细的品。发现自己原来看《红楼梦》的时候,那么多细节都没有在意到。感觉蒋勋老师讲的特别特别慢,很多句子反复的出现,反复的品味,每一章每一句并不是单纯的放在这一章里面,前前后后的贯穿起来。八十回我听了差不多几个月才听到了二十回,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再抱怨,刚讲过得内容结果再次问的时候,孩子们一脸茫然,是不是我们讲的太快而又不够细?蒋老师都在就一点反复讲,深入讲,我想这样就会留下深刻印象吧。
今天听十九回,讲到因为袭人生病,宝玉无聊,跑到黛玉那里,发现黛玉刚吃过饭,由于昨夜没有休息好,想要睡觉,宝玉怕黛玉积食在那里故意和黛玉找话说,期间逗乐调笑,尽显小儿女天真烂漫情状。这时宝钗来了,说到用典一事,嘲笑宝玉不懂的“绿腊”这个典故,蒋勋就把宝钗比成了字典,黛玉就像一首诗。
小的时候看红楼,喜欢黛玉,可能更多的时候就是喜欢她的多愁善感,喜欢她的心思细腻,甚至喜欢她的若柳扶风。那时的自己,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总是觉的满腹的闲愁不知道向哪里倾诉,而那个黛玉,就像极了自己。当时甚至羡慕极了,羡慕她怎有那样一个贴心的宝哥哥,能够在他面前放肆的使自己的小性子。后来,也许长大后很多的小女孩,总还在企图在生命中寻觅自己的宝哥哥吧。
小时候朦朦胧胧知道宝钗是极好的,她长得漂亮,还大方识体,她还有黛玉不曾有的健康,还有那极高的情商。可是却很少很少把自己的某一方面比做宝钗,她仿佛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那么完美,完美到自己不敢企及,不敢靠近,而黛玉的不完美,黛玉的每一个小性子都仿佛成了自己成为她的理由。那个时候只知道这俩都是大才女,可惜那长长的诗篇,自己总是悄悄的跳过,后来再读的时候也只是读个大概,从来不曾仔细品味诗句中的意境,更不曾深扒里面用到哪个典故,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人物个性,甚至是命运的伏笔和预言。如今听《细说红楼》的时候,发现蒋勋老师他把每一处人物的语言,动作细细的品味,每一句诗词慢慢的赏析,然后突然觉得自己读的几遍,好像只是把《红楼》当故事书一样去读了,怎样去深究它所带来的人性的无奈与哀伤,甚至作者背后的博爱呢?
蒋勋老师在品诗句,在讲它们背后的意义,突然当认真的听得时候便冒出了一个自己从来不曾思索过的问题:究竟宝钗和黛玉谁的才情更高?也许这个问题本来都是矛盾的吧,就好像在问刘欢和王菲谁的歌好听一样,这中间没有可比性吧,因人而异,喜欢宝钗的自然认为她的才情更好吧。可今天蒋老师给了我一个答案,宝钗像一部字典,你所有的诗句,她都能轻易的说出你用了什么典故,每一首诗,她用典成句,信手拈来。而黛玉呢?她就像一首诗,充满了灵动,充满了未知,她的诗句,很多不曾用典,都是自己随心所用,而却又往往让人眼前一亮,就好像是自由新鲜的空气。
我很难说她们两个谁好谁不好,性格可能会成就了一个人的诗品,大家闺秀的宝钗从小受各种规矩教育,或多或少限制了宝钗出格的思想,而黛玉,我们从来不曾看到林如海或者贾敏给予黛玉太多束缚和说教,甚至黛玉连个表字都没有,他们给予的可能最多的都是爱了,所以黛玉可以随心随性的成长,自然她的诗中充满了活力吧。可见,家庭性格应该都会极大的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吧。
我多么希望我所教育的孩子中有像字典的宝钗,这所有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少艰辛,需要流下多少汗水,才能累计到那么多文学素养呢?当然也希望有人可以像黛玉,诗一般的存在,充满着灵气,在世俗的纷扰中,不失本心,保持本色。
嗨,突然发现自己想多了,因为我都不曾这样优秀,哈,还是赶紧看书,背字典吧。笨笨的自己也总要给孩子们做个典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