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哲思
借用佛法,坦然面对死亡

借用佛法,坦然面对死亡

作者: 李一文 | 来源:发表于2016-07-24 00:17 被阅读194次

生与死,是一个广泛而深邃的话题。在藏三年,我对此有些不一样的理解,从藏族的丧葬习俗天葬到《西藏生死书》、《西藏度亡经》等给我感触良多,但每每都不愿谈论这一话题。

这几天,从听到一个年仅22岁生命消逝的消息,到参与吊唁、慰问家属,心情一直是沉重而又平静的。这是一个两代人父援藏子戍边的家庭,正是应了那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此,我个人向这个家庭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记得第一次亲密接触死亡,是2002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是隔壁办公室的一位超级胖的大叔。由于没有工作上的丝毫往来,我们平时就只是点头打个招呼,也不怎么熟。一天我从洗手间回办公室,路过隔壁,从半掩着的门看到那个超胖的大叔躺在地上。

当时都不敢靠前,飞快跑到综合办去叫人。后来,急救车拉走了大叔,再后来听说大叔离世了,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位大叔了。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去那个洗手间,而是跑到下一层的洗手间去。

此次亲密接触死亡,我的心情不再害怕,不再悲痛,因为我深刻理解了生与死是人的必然过程。世界上,所有人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人们惧怕死亡,回避死亡,但没有一个人可以逃脱死亡。

目前,人在死亡之后没有任何科学解释,西方的诸多学者,从哲学、宗教、医学等多角度的立场进行过一些探讨。这里,我不想用自己有限的佛法认知来加以阐释。我今天要啰嗦的是死亡即将且必然来临、或已经成为事实之后,身边的亲友如何对待死亡。

在死亡即将且必然来临时,藏族人们更为重视临终关怀。藏传佛教中的临终关怀,“是指社会各阶层对临终病人、家属所提供的全面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支持和照顾,它以提高临终者临终阶段的质量为宗旨”。临终关怀是让临终者正确面对死亡、不恐惧;让家属引导亡灵投生,不悲痛。

当人们临终时,自然会表现出否认、愤怒、失望、接受等几个心理过程。作为家人和朋友,要帮助临终者确立生死轮回的信念——死不是人的终结,是开启来世的钥匙,就此而言,死也是人的权利和责任;然后用悦耳的歌声驱散临终者的恐惧,用优美的词藻来赞美临终者的生平,阐明其来世定将轮回得好;最后让其放下恐惧,用平静、自然、喜悦的心情迎接死亡的到来,把死当成迎接新生必须经过的短暂的幻影,是度过中阴(死亡到投生的中间过程)、获得好的转生的重要环节。

当人死亡之后,家属也不能悲痛以免让亡者有牵挂而迟迟不得转生,应该把悲痛转化为对死者的美好祝愿。既然死亡已成为家属必须接受的事实,又何尝不做些努力让死者尽快顺利投生,要清楚中阴才是轮回中最孤独、最徘徊的阶段。

这里很简短的几段文字里,其实是有较强实际意义的,或者说带有一定功利性。对不信佛法的人来说,在科学无法排解临终者的恐惧、亡者家属的悲痛时,何不借用佛法临时进行排解。我想即便如此,佛祖也是不会怪罪的。

尽管死亡必然到来,但生也是人的权利和责任。我们需要在出生与死亡之间珍惜人生,珍惜生活,珍惜感情。活要活出精彩,死要死得坦然!

相关文章

  • 借用佛法,坦然面对死亡

    生与死,是一个广泛而深邃的话题。在藏三年,我对此有些不一样的理解,从藏族的丧葬习俗天葬到《西藏生死书》、《西藏度亡...

  • 面对死亡,从容坦然

    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和表达自己今天的心情。 早晨快到11点,Olive 电话给我,问我吃午饭前是否可以去见她,如果可能...

  • 如何坦然面对死亡?

    我大概有想过这个问题,有想过不要活着,但是到那一天时我又会刚开始的疯狂想过下去,然后再到坦然接受的过程。 我希望是...

  • 面对死亡我很坦然

    面对死亡我很坦然。 当然话题的起因也是来自身边的姐妹突兀般的倒下就再也没有起来过。由此引我深思人生突兀般的无常无时...

  • 我们需要坦然面对死亡

    死亡,离我们并不遥远。生与死,也许就在一瞬间,甚至不需要像“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那样思考“to be ...

  • 一样一样

    文/圈圈 我总认为自己应该坦然面对死亡,应该坦然面对意外。最高的境界是做到泰山崩于眼前,神色不变。 生命的质量不在...

  • 面对

    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可是面对死亡却难以坦然,因为活着真好,越是害怕,越是恐惧,死亡来的越快。 我工作面对的经常是一...

  • 绘本讲师训练营初级班【60期】4/21阅读原创《绘本之力》读后感

    60007-付昌琴 看到死亡两字,心情很沉重,每个人都害怕死亡,面对死亡,谁也不敢说自己坦然面对,更何况孩子呢。这...

  • 你为什么要活着?

    你为什么要活着?坦然面对死亡。 为什么要一直学习。

  • 如何坦然面对疾病和死亡?

    作者:曹培 陈司寇老师访谈。 我认为人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目标。例如童年时期的目标就是玩,青年是学习,中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借用佛法,坦然面对死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vw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