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6786/665fe570e2bbd1fe.jpg)
周末去H.Mart买菜,一气买了好几袋冷冻的饺子、包子、馒头,工作日五天的早饭、午饭就有了,只需要晚上正儿八经做一顿晚饭。
以前像这样吃,是不能想象的。来美国两年,去超市我很少逛冷冻食品区,除了夏天买一点儿冰淇淋。我也从不买速冻的饺子,更别说包子、馒头了。我很清楚,速冻的饺子跟现包的,根本不是一个味儿,我要么就不吃,要吃就自己做,速冻的我是瞧不上的。老公一说起这事儿就自我解嘲,说我们是穷讲究。在吃的问题上,我是真的不想将就。不买半成品,一切从原料开始,是一条底线。
但我其实并不擅长面食。我是来美国以后才开始学揉面、擀皮儿,才学蒸包子馒头。在北京我们几乎一年三百六十日都吃米饭炒菜,偶尔煮一次挂面,就算吃了面食,而面条和米粉之间,我还更喜欢米粉。从小在湖北长大,我没有吃面的习惯,就是包饺子,也是在北京上大学后跟着同学学会的。北方人过年年夜饭吃饺子,我们的习惯是做一大桌子菜,炖的蒸的煎的炒的,各般武艺一一上场,是另一番丰盛热闹。
正因为不是从小就吃从小就学着做的,我做面食一直没什么底气,不知道关键点在哪里。做得不好找不出原因,做得好也全凭运气。所以每次想包个饺子,或者蒸包子馒头,我就觉得是一件特别大的事情,我要动用很大的心理能量来做准备——射手座的人嘛,做事情起步本来就难,更何况还是自己不擅长的。
但不得不做。因为这里能买到的菜品实在有限,炒菜能变的花样也很有限。这样,面食就不像在北京那样可有可无,而成了不可或缺的调剂。更困难的是早饭,面包牛奶吃一顿还行,连着吃两三天就受不了,还是要喝粥,吃包子馒头就咸菜。
以前我不愿意买速冻的,一是担心味道不好;二是觉得工业化生产的食品不健康。所以尽管手艺拙劣,我也一直坚持自己做。就在生妹妹进医院的前一天,我还烙过一次发面饼。
是生了妹妹之后,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些,我才开始买冷冻的饺子、包子、馒头的。情况比我预想的要好。首先,味道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其次,我发现心里一下子轻松多了。以前我每次想着要揉面、擀面,都如临大敌,一看冰箱里的存货快没了,心里就有一块石头。但现在,有这些速冻食品备用,我抽得出时间精力就做,抽不出不做也没关系。妹妹现在三个月,我自己只包过两次饺子。当然,自己做的更合乎胃口,也更健康。
但我却不再偏执于那多一点点的可口与健康。我享受可口的食物带来的愉悦,我也能忍受食物仅仅满足充饥的要求,不同的环境下,我会调整自己的需求,而时间和精力就是改变需求的两大变量。从吃的上面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我可以用来陪baby,做家务,补觉,甚至码字,当我感觉从容满足,孩子也就平和安静。
至于冷冻的不如自己做的健康,我想健康是一个综合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维度。如果只吃自己做的食物就能长命百岁,那人们就不用做其他事情了,全副心思都用在做饭上就可以。事实上,吃只是其中一个要素,还有情绪、锻炼、睡眠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一个人吃得再健康,但缺乏锻炼,也未必能长寿。而热爱锻炼但睡眠不足而早逝的例子,更不鲜见。对我来说,不得不做面食所带来的焦虑、压力,就足以抵消自己做比买冷冻多出来的那一点点健康。既然如此,我又何必执着于自己做呢?
现在回想起来,我对待包饺子蒸馒头那么“郑重其事”,其实是钻进了牛角尖。但从另一个角度,假如不是过去两年狠逼了一下自己,我很可能这辈子也学不会这件事。所以,我也不必因为现在想明白了,就嘲笑过去钻牛角尖的自己。所谓世易时移,时间在变,环境在变,需求在变,而领悟也在变。
唯一不变的,是生活的宽广。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多棱镜,一不小心,你就以为你看到的那一面就是它的全部。所以要时常提醒自己,别忘记生活其他的面。惟其如此,才能领略到更多的风景,才能看到生活的全貌。
而要想在这一面又一面的风景中不至于眼花缭乱,不至于慌了阵脚,最重要的是,找到平衡。
我怀孕的时候,产检的诊室里有一个小牌牌,上面写着“Balance is everything”。我每次看到,都心生感动。对妈妈们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新词,像“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的论调,我已经听得耳朵都要长茧了。但这一句,一下子就让“平衡”这个词在我心里变得生动起来。
我想起化学里讲水解平衡和电离平衡,那是物质世界的平衡之美。没有任何物质内部是静止不动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平衡随之移动,而使整体呈现出一种稳定状态。生活亦然。时间在流逝,生活也不会静止,找到平衡态才会感觉舒适。这大概就是“Balance is everything”的真谛:一切都有平衡,平衡才有一切。
我想,当我开始接受一些冷冻食品,就是在环境改变——新添了一个baby之后,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
我不知道未来还会有怎样的改变(应该不会再添一个baby了)。但无论怎样变化,不偏执于已有的方式,努力寻找新的平衡点,生活都不会过得太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