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3 文/琴音
01
正式离职了,不用每天6:30准点起床去赶校车了。而生物钟是很神奇的,到了那个点就会醒来。唯一不同的是可以赖床。
这样的日子才过了一天,“麻烦”也来了。
“妈妈,你每天都可以睡懒觉了,多好。”
“妈妈晚上看书看晚了,早上起晚一点点而已。”
“那你白天也可以睡回来哟,我就不行了。我每天都要早起上学呢!”
“那是每一个人的作息时间不一样吧!你起床上学的时候我没有起床,但你睡觉的时候,我可能还在忙活我的事情,比如看书,比如做课件……”
“你白天还可以多睡呀,你早上可以晚起床哦!”妞依然陷在她的思维空间里,不能理解彼此间的不同。
“就好像有的时候,我很早就起床去赶车去上心理课去讲沙龙,你不是也是睡到十点起床吗?”
“那是偶尔又不是每天……”
突然发现我这是“鸡同鸭讲”,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不再争辩了。
在她的认知里,妈妈不“上班”了就是自由人一个了。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有阿姨做,妈妈是在“享受”人生哦……她作为一个学生,需要早睡早起上学,放学需要做家庭作业,周末还要去她自己选择的兴趣班,上一个声乐一个拉丁舞。她内心更多的是“不平衡”以及落差感吧!以往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同早起刷牙洗脸,我出门赶校车了她吃早餐,她放学了我也放学了……我们是同步的我们也是同频的。现在开始,我们的节奏不同频了。我可以晚睡晚起,我想睡到几点就几点了,因为白天我不需要“朝九晚五”了。
8月31号晚上我因为要赶一篇家庭教育的论文,卧谈会结束后,她睡觉,我敲字到凌晨一点多。9月1日开学第一天我还是那个点醒来了,但是赖床了。她起来了,边刷牙边口齿不清地说,“妈妈你可以晚起,你可以睡懒觉了。”语气里闻到了酸味哦!
正如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Satir所说,“我们听到的每件事是意见,不是事实;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是观点,不是真实。”
![](https://img.haomeiwen.com/i3921103/2faf0906406aeca8.jpg)
我们成人都会犯“一叶障目”知错,更何况是一个9岁的孩子,她无法去理解这些哲理,她更愿意相信她眼睛里看到的就是事实与真相。
02
停止与她的“争辩”,我笑了,说:
妈妈从下周一开始,我会落实我生命重建的计划。每天和你一起起床刷牙,然后吃早餐,你上学,我看书,做课件,讲沙龙或者参加自我成长的学习……
“妈妈,每天你和我一起起床刷牙,我会觉得特别有精神的有力量的。”妞说。
这是啥理论?我笑了。
孩子只相信他看到的,他觉得他眼里看到的就是事实的而非现象。
有一个朋友,是全职妈妈,夫妻俩分工合作,丈夫忙工作,她一人带着读小学六年级的哥哥以及一个两岁的弟弟。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照顾这俩孩子,还得忙活家务事票……个中滋味妈妈们懂的。
儿子老大说,“妈妈你就好了,每天带着弟弟这里玩玩,那里玩玩。不像我,周一到周五每天要上学,放学回来还要做一堆的作业。”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孩子,可爱的思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03
孩子永远只看到父母所做到的部分,而不是听到父母所说的部分。他们要的不是我们做父母的给他们画饼。
你应该好好做作业;你要认真看书,因为爱阅读是好东西;你上课应该专心听讲;你要懂得感恩,孝顺父母;出去要有礼貌,主动与他人打招呼;你不能看电视,玩游戏……
而我们一边捧着手机刷屏,或者一边看着电视,或者一边搓着麻将,一边给到孩子期待,说:你要……你应该……你应该……你不能……
孩子永远只做父母所做的,而不是做父母所说的。这是教育的王道。所谓教育,就是陪伴孩子一起并肩携手同行走过每一段人生历程。而我们往往是:只看到孩子做不到的那部分,而看不到孩子为什么做不到?
我希望孩子看到的我是什么样的?我需要给到孩子一个什么形象的妈妈?这是我需要去做的功课。教育就是影响力,影响力就是感召力,感召力就是身教大于言传。
孩子,永远是我们生活中最好的老师。
作者介绍: 琴音
爱,自然,生命力体系导师;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早期儿童教育指导师;中科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小学高级教师;萨提亚心理咨询师;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
人生信条是:助人者自助!助人者天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