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个小朋友能抵得住甜食的诱惑呢?九十年代的童年,我们没有巧克力蛋糕,没有牛奶饼干,也没有爽口的可乐雪糕,最难忘的是令人馋口水的绕糖稀。
绕,在我们方言里读作“袅”,所以我们都叫它袅稀。糖稀大多是用玉米淀粉熬出来的,我是长大后才知道。即使是一毛钱一份的绕糖稀,平时也不多见,也只有在集市上才会有。
记得到了赶集的时候,手里攥着一角钱,挤过人来人往的大集,总能找到卖糖稀的小摊子。一个铁皮小火炉,炉子上有一个灰白色的小铝盆,铝盆外面粘着的是斑驳的黑色的包浆,盆里却是琥珀色的糖稀。金黄色的糖稀,就像是一整盆大大的松脂琥珀,还可以看到表面挤满了大大小小的糖泡泡。
把钱递过去,一角钱一份。老板就会从白大褂胸前的口袋里摸出两根小棍儿。两根小棍儿就像两根两三寸的筷子,但是比筷子细一点儿。老板为了省钱,常常是用晾干的荆条做的,吃起来还有淡淡的紫荆花的花香。
老板把两根小筷子首尾对齐,并拢成一根儿,用右手捏着两个小棍儿一端,从小铝盆里那么一搅,一转,顺势就提起来一个糖团团,不仅圆鼓鼓的,而且每个基本大小都差不多,最厉害的是还能熟练的把扯出的糖丝收起来裹到糖球上。
老板的手法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我们迫不及待的接过老板的糖稀,快速的绕起来,比赛起来。
一手拿一根儿小棍儿,先是要用力将两个小筷子的糖球扯开,把糖球拉开,就像扯拉面一样。不仅要扯的开,还要粗细扯的匀,这样才会拉的长。然后边扯右手边抬高,拉到极限顺势对折,搭到左边的棍子上,左手的小棍子打个卷儿,从对折的小窟窿里穿出,如此循环。
看似简单的一拉,一绕,一钻,再拉绕……要么就是扯不长,要么掉地上,要么就是粘的棍上全是糖稀…各种意外百出没有十来根的糖稀根本练不好。
琥珀色的糖稀,经过几圈的拉绕,颜色就会慢慢变浅,变白,绕好了的糖稀粗细均匀,颜色光亮光亮的,就像是一束蚕丝。
高手往往是绕到这个程度了才能吃。把两根筷子并拢,合成一个小糖球。噙在嘴里,享受着糖稀的香甜,舍不得咽下去。最后,还会把小棍上的糖稀都吸干净。
如果是入门级别的,一般都绕不好,而且会没有等变颜色就会放进嘴里,或者吃的时候糖稀就像是拔丝似的,弄得满嘴满脸都是糖稀。
年前和几个儿时的同学去景区玩,山脚下就有卖的,一块钱一份。小棍儿就变成了一次性筷子,没有了那种淡淡的荆条的味道。我们都能很土豪的买上五六份,而不是像小时候那样一次只能买一份那么吃。我们一次买了五份的量,力气大了,份量也足,几个人像长不大的孩子毫无顾忌的玩了起来。
真是怀念小时候的时候,虽然是苦涩的甜蜜,绕糖稀的乐趣却是永远也难以忘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