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533792/1c73a783f44afcfd.jpg)
吕峥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
第二章 天性不羁,跃马扬鞭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33792/45a31f737c2ac6a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33792/28bd93128c28e5ff.jpg)
“我要做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冯友兰曾援引德克·布德教授的话:“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冯先生自己解释道:“他们(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问题是,当世中国人往往把信仰绝对等同于宗教(信仰共产主义和信仰科学除外,事实上当世中国人也没有真正在信仰共产主义或科学的),这就弱化了中国哲学的价值。
这样就又联系到了近些年讨论的“信仰缺失”的问题。
说到宗教,我们常常慨叹,佛教的寺庙经济常被拎出来大加挞伐,还往往是通过与“免费的教堂”的对比来“高下立判”;而外来宗教呢?进了中国也往往传了个形而未能承递其核心价值。某种角度来说,信徒信的很有可能是假的佛假的上帝假的真主。所以回过来再读德克·布德教授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括号里的解释就变得特别有意思,明明明确了“不是宗教”,却又要解释说“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似乎对中国人的信仰问题(笼统解释为哲学与宗教的问题)了解透彻,虽然其书《中国》出版于1946年(其文《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的发表应该更早)。
那说到哲学,现世国人的哲学意识,首先是在上个世纪的某场十年浩劫中被攻击得支离破碎,然后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欺定位下(真的有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吗?再明确下,市场经济下真的还是社会主义吗?)使得千百年传承的中国哲学与伦理变成了一层皇帝的新衣。所以现世国人的哲学,是金钱哲学。
“人,是要有些信仰才能支撑着活下去的”,而今的我们,“信仰”是一种碎片状态,一种骨子里留着那么点传统伦理与儒释道却又形态各异(不笃信的洗脑或金钱驱动的宗教、主义、剽客马克思、科学等),我们的活下去,很多时候是“浮游生物式”的。
这么说来,我们重新重视儒道墨名,我们倡导把《论语》作为枕边书,我们重读老庄,我们重新认识并学习阳明先生,至少是一一种回归,一种“曙光重现”的趋势。(虽然很多时候是受成功学的变相驱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33792/f400f943da8176e0.jpg)
作者有点“过”了,为了推阳明先生而贬孔儒。
但价值理想与政治权力的悖论却确实一直以来困扰着芸芸众生。
我也是一直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这种徘徊让我很讨厌自己,既不能守着孤独在理想之路上勇往直前,又缺少必要的现实驱动,瞻前顾后,最后一事无成。
而立之年,是需要一些勇气来做一个果决的判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