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分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期中考试临近。娃把家里所有人叫到客厅,要求大人盘腿在他面前成半圆盘腿而坐。接着,他一本正经的说:“告诉你们,考试我就想每次都考85分。”
95分
放学到家,孩子兴高采烈的说:“妈妈,这次数学考试我得了95分!”“怎么才考了95分?这次为什么没考100分?”于是,
孩子跑进了自己的房,关门哭了起来。这次数学考试学校提升了难度,全校过90分的屈指可数,最高分95。
父母对孩子是有期望的,当孩子没达到这期望的时候,很多情绪就来了,比如焦虑、发脾气。
其实,产生这些负情绪的真正原因是期望和能力的不匹配。这里的期望,很多时候就是家长的期望,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期望,而不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期望。能力,既是孩子的能力,更多时候是指家长帮助孩子的能力。焦虑、发脾气等负情绪是因为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实现,是上述两种能力中的任一种与期望都不能匹配。孩子自身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是一个过程。因此,只要家长降低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或者提升自身能力——帮助孩子的能力,负面情绪就可以减少甚至消失。
另外,期望也是要有边界的。只想85分,是家长对分数的无止境的要求,这次85分,下次就要86、87、……。即使孩子考了100分,还有“你的字写得太难看了,练字去。”家长明明已经跟孩子商量定了:晚上作业8:00前完成,完成后是你的时间,自由支配,爱干啥就干啥。但是,当孩子一旦在8:00前完成学校作业后,家长又会“这是奥数题,孩子刷一刷,对你升学有帮助的。”“孩子,兴趣班的钢琴还没练呢!”于是孩子意识到,父母会给他没完没了的作业。怎么办,孩子就拖拉、磨叽,即使是学校那份作业也要磨蹭到晚上10:00,甚至11:00才完成。
当父母的期望经常在变的时候,孩子会无所适从。孩子需要一个边界——稳定的边界,其实,这个边界就是一个规则,一个孩子和家长共同制定一起遵守的规则。家长引领孩子去创想孩子自己的愿景,感受自己要去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去建立一些规则共同遵守,最终养成孩子的自律和自主。家庭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家庭会议,让孩子们有仪式感的快乐的参与到家庭事务的处之中,包括规则的制定。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处事能力,构建和谐家庭氛围。

我们还可以从人的逻辑层次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的思维逻辑有六个层次,底层是环境(when,where)就是在哪里什么时间做这件事,往上依次是行为行动(what,做什么),能力(how,怎么去做),价值观(why,为什么要做),身份(who,我是谁或者成为谁,做这件是为了实现自我),愿景(vision,个人和社会系统结合起来)。前三个层次,是我们常说的“下三层”,后三个是“上三层”。
很多人遇事就是在“下三层”里打转,是行为对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遇到事情,或者说是孩子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做这事的重要性。从人的逻辑层次来看,我们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这件事是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对帮助他成长为他想要的自己有怎样的影响。总之,不能在产生问题的层面上解决问题,要从上三层来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