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太子称:陶渊明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词中惜少此二种气象,前者唯东坡,后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今日先看东坡。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有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不堪,余独不觉。已而遂睛,故作此词。”苏轼与人同行,意外遇雨,同行者皆狼狈不堪,只有苏轼若无其事,“吟啸且徐行”。不多时便已雨停,太阳也出来了, 回望方才雨中行过的地方,“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困居黄州贬所,处境虽然艰难,心情却依达豁达自适。只这一场阵雨,却被如椽巨笔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句句实写风雨,句句影射人生,全是一番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态度。
再如那首被公认为中秋词绝唱——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词有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日,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中秋团圆之夜,
苏轼、苏辙兄弟两地悬隔,思念之情付诸酒,付诸词,完全是跌宕昭彰、抑扬爽朗的气象。每一句与下一句的衔接都生出新的起伏跌宕,思路与情绪随着视角不断转折起伏,于是当结语道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时候,读者感到的是比期盼家人聚首更加丰富亦复杂得多的内容:他或许在政治的旋涡里无限厌倦,想要乘风归去——或诵佛修仙,或泛舟五湖——但那终归不是他的夙愿,儒家兼济天下之志又何尝能够轻易放弃呢?琼楼玉宇虽好,毕竟高处不胜寒,何如继续盘桓人间,享受这“起舞弄清影”的欢愉呢?
所以宋人有记载说,当神宗皇帝读到这几句时不禁感叹“苏轼终是爱君”。神宗读出的,正是苏轼在词句里所蕴含的对儒家理想的那份执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