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她,也没有一个人真正读懂了她的作品,就连与她关系最密切的人也不例外。
我相信,不能被当下的世界接受的人和事,要么属于久远的过去再也回不来,要么属于人们尚未到达的未来
我已经不记得那篇文章是在哪里看到过的,但清楚地记得,写文章的人说,杜拉斯15岁时的爱情故事,都是她的想象,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国情人。因为在她书里出现过的每一个“中国情人”,都不完全一致。比如,《情人》和《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的截然不同,所以他猜测,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国情人。这真是颠覆性的猜测。
在《情人》里,中国情人和梁家辉在同名电影里演的角色一样,出身良好,家里有巨额家产等着他继承,他不那么英俊潇洒,但他有除了富有之外,足够的气质吸引她,她对他起初是为了钱允许他接近,同意跟他走,成为他的情人,但她就这样爱上了他,他们彼此深爱,明知道分离终将到来,他不会娶她为妻,她也终有一天要回到法国去,也还是彼此深爱,坦诚相待。
但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里,她从来没有爱过那个中国人,他相貌丑陋,一再纠缠,为了让她高兴,他开车带她去电影院、送她留声机、忍受她哥哥的嘲笑、并帮母亲还债,尽管这样,她还是没有爱过他,她对他的厌恶憎恨自始至终。
两部小说里唯一相同的,就是她家庭的遭遇,母亲投资失败欠债,哥哥赌博而且脾气暴虐,但母亲溺爱她的哥哥,任由哥哥花光所有的钱,任由哥哥殴打她的小哥哥。
而那个中国情人,在这两部小说里,是截然不同的人,因此,有人认为这段爱情是她虚构的,也有人认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里被她厌恶的中国人,才是真实存在的。人们总是愿意相信,这样的两个人之间只有金钱纠葛,没有爱情,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一个15岁的少女一定是因为钱而忍受厌恶,强迫自己接纳一个厌恶的人;人们不肯相信,这尽管有金钱纠葛,却写的是爱情的故事。《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里相貌丑陋、性格扭曲的中国人,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期望。
我不明白,为什么人心的期望,会是这样。他们认为这样的故事堕落、不论、肮脏,却不肯承认他们自己内心的期望同样和他们想象的一样堕落、不堪、肮脏。
其实,世上的人和事,都是镜子一般的存在。我们看到的、想到的是什么样的,我们自己的内心就是什么样的。真相,不一定都是袒露在外的。
关于这个故事,先后有过3个版本,《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出版于1950年,而《情人》出版于1984年,《中国北方的情人》出版于1991年,三部小说都不相同。我一直觉得,《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是读杜拉斯作品的入门作品,这是她写的有关支那的小说里,最易懂的一部,后来的两本,都是人们所说的“看不懂”的小说,如果不知道这位女作家的过去、她年少时所生活的年代和国度,是永远不会读懂这段震撼世界的往年之恋的。
然而,这三本小说里,到底哪一个故事才是真实的,根本就没有人知道,所有评论家的猜测也只是捕风捉影、断章取义。杜拉斯,是我读过的作家里,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她坦白大胆,却也因此神秘感更重,我想,这世上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她,也没有一个人真正读懂了她的作品,就连与她关系最密切的人也不例外。
世上每个人读的杜拉斯,都是不一样的。
一直有人爱给她贴上所谓的“小资”标签,我搞不懂那是种赞美,还是种嘲讽。如果是赞美,那么这样的赞美极为不贴切,这个女作家与小资根本不沾边,虽然她是法国人,她浪漫大胆,敢爱敢恨,但她和小资无关,她的人生是那些“小资作家”们无缘经历的,痛苦、快乐、绝望交融的人生;她的作品,更是那些“小资作家”不能相提并论的。
如果是种嘲讽,那么在他们看来,或许一个喜欢美化掩饰,不敢将自己的阴暗示人的作家是否就是伟大呢?每个人都有阴暗面,只是有的人善于隐藏,有人大胆承认,这都没什么错,这只关乎人自己的隐私,无论隐藏还是承认,都是值得尊重的,我们可以欣赏,也可以好奇探寻,但没有资格做评论、贴标签。
或许他们的嘲讽,不是因为她的大胆袒露,而是因为她作品的“看不懂”。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世上可能有90%的作家都要被他们嘲讽,因为“看不懂”而心生嘲讽的人是否本身就是个笑话呢?
我相信,不能被当下的世界接受的人和事,要么属于久远的过去,要么属于人们尚未到达的未来。杜拉斯,既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她的作品里,深埋着人生阅历浅薄的人,无法明白的东西,只有当我们经历得够多,才会明白一点点,也仅仅是一点点。
无论有多少人说这本小说是本根本看不懂的小说,或者还有人说这全是她的杜撰,这些对她来说都不重要,对她的读者来说,也不重要。杜拉斯,她根本就是个无法被评判、无法被看穿、也无法被理解的人。
去追问她小说里的故事,是真是假原本就是要无意义的事情。是真的又如何?是假的又如何?难道是假的,就可以否定她的才华,和她书里那种普通作家力所难及的深情与深刻?
读她的书,读的是故事,更是读一个我们尚未到达,却真实存在的世界。
活到这个年纪,长成这个模样,不是我的责任。我欣然接受,也别无选择。我就是这个女孩,一经确定永不改变
我相信,她书里所写的,要么是她自己,要么是她的生活,比如她在她的另一本书《平静的生活》里所写的:“我的生活像一只果子,我漫不经心地咬了几口,但没有品尝味道,也没有注意自己在吃。活到这个年纪,长成这个模样,不是我的责任。这个模样得到认可,它就是我的模样。我欣然接受,也别无选择。我就是这个女孩,一经确定永不改变。”
别无选择,已经确定永不改变。在我读了她的书十多年后,我想,这句话,是看透她的最好证据,我以此相信她本人的坦率,和他坦率大胆的写作。
这样一个离经叛道,违背了世人三观的人,实在无须专门虚构出一段年少记忆,和一个中国情人。如果非要让世界震撼,她和中国情人的爱情在她一生遇到的爱情里,远不是最令人震惊的,反而是她曾经的同性恋爱情,以及人生最后一次爱情,足够让人惊讶 —— 72岁的女作家,爱上了一个不到27岁的大学生扬·安德烈亚,他既是她的情人,又是她的秘书,他一直陪在她身边,直到她82岁去世。
可为什么她离开越南,此后一生的爱情,尽管也多多少少地出现在她作品里,却怎么都比不上《情人》里的爱情?爱情可以虚构,爱情里刻骨的遗憾、绝望、和随之而来对生命的绝望放纵,如果没有过一刻的经历,是虚构不来的。
在她一生所遇见的所有爱情里,年少时第一个爱上的人,对她来说,独一无二,不可取代,那个中国情人,和她此后爱过的每一个情人都不同。他出现在她不懂爱情的年纪,教会了她爱情;他出现在她一无所有的年纪里,让她免于成为乞丐或妓女。这个中国男人给她的,是后来所有情人都给不了的。
而更重要的是,她和中国情人的爱情,掺杂了交易、金钱,唯独没有欺骗。他们互相坦诚的程度,是世上绝大多数恋人都做不到的,她承认她是为了钱才坐上他的汽车,跟着他走,她坦白她家庭当时的境况,母亲欠债、哥哥赌博,所以她第一次在湄公河的渡轮上看见他,就决定跟他走。他也对她坦白,他的婚姻只能依照父亲的安排,否则他将失去继承人的资格,变得一无所有,因此他不能娶她。
她15岁第一次爱上一个人,遇见的,就是这样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这对一个女孩来说,其实很残酷,但却又不那么残酷。这世上太多的初恋都没有结果,不光是在那个年代的支那国,也不光是在杜拉斯的小说里,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我们15岁时爱过的人,此刻在哪儿呢?有没有陪在我们身边,像他们当初承诺的一样,永远不分开?并没有,年少爱过的人,早已经消失在人海,没有音讯,甚至永远都不会再相见。
而当我们偶尔回忆起15岁时喜欢过的人,他是否也像杜拉斯15岁的中国情人那样,教会我们爱情,让我们懂得人世沧桑和分离之苦,成为我们一辈子都越不过去的真爱?他们是否也像那个懦弱的中国男人一样,虽然不能给我们好的结局,却拯救了我们糟糕的境况?
并没有。我们15岁时爱过的人,可能已经在我们后来的人生里慢慢褪色,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那样纷乱的年代里,没有经历过女作家年少时看过的那种残酷、肮脏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境况一点也不糟糕,所以我们的初恋是平淡的,既不会让我们此后的爱情有什么不同,也没有拯救过我们,可能就连教会我们爱,都没有。
然而,假如我们的生活境况也那样糟糕,我们遇见过的人,就会让我们免于陷入更糟的境地吗?也不一定。
所以杜拉斯一生都忘不了他,无论爱过多少人,都无法与他相提并论,就算他是懦弱的,她也对他充满感激。在她的《情人》里,我看到的,除了爱情,还有她对他长达一生的感激。他懦弱,不敢对父亲承认他爱上了一个白人小姑娘,也不敢给她任何承诺,更放不下父亲留下的家产,害怕一无所有,比怕死更怕。但她从来没有嘲笑或憎恨过他的懦弱,相反,她给了他这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可以给的体谅,她看似对他索取钱财,她说她需要钱,很需要,但她实际上一直在给予,他们对对方都一直在给予,从未索取,若说索取,索取的只是自己在对方的记忆里的一席之地。
她看透并不避讳他的懦弱:“我发现,要他违抗父命而爱我娶我、把我带走,他没有这个力量。他找不到战胜恐惧去取得爱的力量,因此他总是哭。他的英雄气概,那就是我。他的奴性,那就是他的父亲的金钱。”他这样懦弱,她还这样爱他,除了他的真心,再也没有其他的理由。在那个时候,唯一爱她的人,不是她的母亲和两个哥哥,而是这个中国情人。
他爱她的肉体,他更爱她。他带她去吃中国菜,带她看电影,亲自给她洗澡,请她的母亲和两个哥哥吃饭喝酒,他其实还将她当个孩子,小心翼翼,并非只有索取。这个对她有爱有欲的人教会她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她:“如果那个男人爱你,他的眼睛了就有疼惜,如果不爱就只有欲望。”
如果人一直活在绝望里,不曾见过一丝光芒,心平气静地在绝望里活下去也不是那么难的事情,可假如有一天他/她见过了,一切就改变了
这本小说,始终被认为是禁书,因为这段忘年之恋被叫做“不伦之恋”,小说里写的性爱,被认为是色情描写。我想,这样去定义这本书和这段爱情的人,实在很狭隘。
《情人》里的性爱描写,是肉欲,却无关色情。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灵魂支撑,这倒不是说性爱是这段爱情里最重要的部分,而是这既是爱情里重要的部分,也是这个故事之所以独一无二的重要部分,更是她的坦白所在。因为她没有做过一丝一毫地美化和修饰,她承认她对对方肉体的欲望,承认他们在对方的肉体里得到的快乐,他们的未来有多绝望,肉欲的体验就有多快乐。
是的,这个离经叛道的女作家从来不会像言情小说家一样,把一段爱情写得唯美正义,因为那些言情小说家写的是编造出来的故事,而杜拉斯写的,是她自己的人生。她不需要任何美化、修饰,她不是个乐于伪装的人,无论在别人眼里是不论、是丑恶,还是堕落,事情已经发生了,这就是她的过去,这就是她。
虽然她的书里也有誓言般的语句:“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至死不渝。”还有离别时唯美的怀念:“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确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以及那句被世界上的人们铭记的爱情名句:“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和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倍受摧残的容颜。”
但更多的,却还是生命匆匆,离别绝望的句子:“向往生活的幸福尽管那么强烈,也不可能完全分散她的这种绝望。”
支那,贫穷,肉体,爱情,让一个15岁的孩子一瞬间地衰老了,她写:“好像有谁对我讲过,时间转瞬即逝,在一生最年轻的岁月、最可赞叹的年华,在这样的时候,那时间来去匆匆,有时会突然让你感到震惊。衰老的过程是冷酷无情的。”
“这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该有的想法吗?诅咒自己的兄长、母亲,并且想把他们杀死,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才能把她炮制得如此不可理喻?”是的,普通的女孩子在那个年纪,甚至一生过去后都无法领悟的事情,她就在爱上他的时刻起,明白了。
如果没有爱上他,时光流逝、人生匆匆都不会那么让人绝望了。如果人一直活在绝望里,不曾见过一丝光芒,心平气静地在绝望里活下去也不是那么难的事情,可假如有一天他/她开始心存希冀,哪怕只是一丝希冀,哪怕他/她要时刻提醒自己所有的希冀都不会改变什么,但他/她见过了,一切就改变了。
她忽然发现她爱上了他:“突然之间,她知自己深爱着他。 一份她从不承认的爱情。 那份曾经流失的爱情,就像流水过细沙般,瞬间消失。 这段情,终被她重新发现。 在大海上,在音乐飘扬时, 被发现。”
于是她开始有了痛恨,痛恨让他们被迫分离世界和社会:“社会总叫人无奈,我们尽管去抗争、去反对,但或许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有时候,权利和地位真的让人哭笑不得。”
也痛恨让她从小就明白了绝望的哥哥:“一个人如果连灵魂也没有,只是任凭一副驱壳游荡在这个人世,那么他真是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这样的人,谁也不知道他的灵魂去了哪里。是被自己抛弃?还是被生活剥离?我们对此无从而知,但这样的人,我们在对他痛恨之余,我想更应该可怜一下他。”她把她的哥哥看做是罪人:“对于罪人的定义,我想律法给的还是太过简单,如果一个人伤害了他人,打乱了他人的生活,而这些人甚至是他最亲的人,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和罪人了,我想是这样的。”
但一生绝望、离经叛道、不怕被人耻笑诟病的杜拉斯,也有过正常的女孩子所渴望的平凡幸福,哪怕这种希望只是她一生中短暂的瞬间:“就算是生活得贫穷,过得拮据,我们也还是可以享受生活得快乐的,这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只是需要大家开开心心地在一起罢了,或一次大扫除,或一次聚谈,或一次小小的节日活动,甚至每一次的晚餐。生活,本就不应该考虑得那么复杂,简单而贫乏的生活,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可是在她年少的时候,痛苦绝望,远远多过平静快乐。她说:“只有沉默可以从中通过,对我这一生来说,这是绵绵久远的苦役。”
我们活在白昼里,因为我们要依靠光芒而活下去;可我们也需要黑夜,因为我们要依靠黑暗而在梦境里找到自己
如果没有遇见中国情人,越南,可能只是个让她恨不得从记忆里抹掉的地方。在她年老的时候,又遇见了曾经的中国情人后,她写了《情人》,不是写给人们看的,而是写给自己和中国情人的,所以她并不需要顾及别人的评判,这本身就是与他人无关的爱情,只属于她自己。
就像她在书里回忆的那段对白:
“我们永远不再见面了,永远?”
“永远。”
“除非···”
“别说了。”
“我们会忘掉的。”
“不。”
“我们会跟别人做爱。”
“是的。”
泪水。他们低声哭泣。
“然后有一天,我们会爱上别人。”
“会的。”
沉默。他们哭泣。
“然后有一天,我们会说起我们自己,是跟新的人说,我们会讲述事情的经过。”
“然后,另一天,再晚些时候,很久以后,我们会把故事写出来。”
“我不知道。”
他们哭泣。
“有一天我们会死的。”
“是的。棺材里将有爱情和尸体。”
“是的,棺材外面要放着书。”
“也许吧。我们还不可能知道一切。”
但她的作品,可以教会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懂得人世沧桑,懂得离别之苦,也懂得爱情的意义。正是她所写的每一段绝望的、没有未来的、痛苦的爱情,比那些皆大欢喜的爱情,更接近爱情的完美和真实。
她在《中国北方的情人》中所写的:“压抑的感情总会让人有扭曲的快感。”乍看她的文字,难免会觉得她的写作方式很难让人心情愉悦地接受,因为她好像对一切都是绝望的,这些字句里,总是一副要把所有真相暴露在人们眼前的态度,不留一丝颜面,也不留一条退路。而谁又能不承认,她写的是事实?
当然,她也还是有那种深情的文字,比如《情人》里的这句:“爱,之于我,不是一饭一蔬;不是肌肤之亲;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是一种不老不死的欲望。”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个中国情人,可以在她心里活了一生,为什么在所有没有未来的爱情里,她仍然可以爱得像是充满希望的人,奋不顾身,倾其所有。那个中国情人,养成了她对爱情的欲望,有灵有肉,也养成了她绝望中的不绝望。除了他的真心,没有别的什么原因。
在漫长久远的分离之后,她再次遇见中国情人时,才忽然明白,爱情并不会因为分离而消亡:“懦弱的爱情本就不可能有结果,但就算是强权使得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我想,他也不可能阻隔爱情,所以,爱情便可以永远在一起。”
爱过的人,就像是漫漫长夜,长留人心。我们活在白昼里,因为我们要依靠光芒而活下去;可我们也需要黑夜,因为我们要依靠黑暗而在梦境里找到自己。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白昼,深爱的却是黑夜。
有一种思念,即便使尽全身的力气,即便站在最忠诚的回音壁前,却依然无法呼喊出一个人的名字。有一种爱,无法给予,也无法回避,惟有忍耐它,等待它渡过,如同一个人在荒野上听凭狂风骤雨。——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