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经年畅销的名著,第一次读是十多年前了。脑海中它是放在管理书架上的,属于职场教育经典。今年重读才体会到,它分明是人生教育的经典。
也许因为深受“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影响,我认为自己既然没能力兼济天下,不如独善其身,所以一向以来推崇独立自主, 不喜麻烦人,只想做好自己想做的、该做的事。然而,随着年事的增长、环境的变化,我渐渐发现,即使只求实现个人价值,仅靠自己也是很难的。因为人既然生存于社会,他的身份中就必然包含社会人的角色,每个人都会在不同阶段进入各种组织,不同的只是组织的类型和大小而已。比如说,一个全职妈妈,看似终日在家里围着孩子转,但家庭就是一个小组织,她无法避免与家庭成员的互动;如果孩子在求学阶段,她又属于一个由家长组成的组织,难免与其它家长交流。有互动,必然就有对互动结果的期待;有互动,也自然无法独立控制目标的达成与否。所以,在现代社会中,独善其身实际上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有所成就,无论在职场内还是职场外,都必须与人合作。
而这,恰恰是本书的理念。书中,作者把人的成长分成了三个阶段: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依赖心重的人,靠别人来完成自己的愿望;独立自主的人,靠自己打天下;互赖的人,则通过群策群力,共创成功。
如何才能走到互赖阶段?书中讲到的七个习惯——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即为作者提供的最佳实践:从依赖期走向独立期,需要培养前三个习惯,首先获得个人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致力于第四、五、六个习惯,实现合作与沟通,达成互赖;第七个习惯,则用以督促自省,以使自身保持成长。
回顾这些年看过的、听过的自我管理理论,我惊觉,《七个习惯》这本书几乎可以说是自我管理的“元理论”。比如说时间管理,虽然流派不少,但所有理论、工具都无法绕过的一点就是:先确定什么是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本书中说的“要事第一”。再比如说沟通管理,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关系框架中,想要实现有效沟通,就必须互相了解,以共同的目标达成为原则,而这些,“双赢思维”早已高屋建瓴地表述出来。更不用说团队管理了,”以终为始”、“知彼解己“、“统合综效”,无一不是团队精神的要义。
虽然十多年前由于基本认知不足,我对《七个习惯》有误读,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所以,它今天再次出现在我面前并被视为宝典,也是必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