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明朝那些事》学习整理。
学习的目标就是要使用的,所以我写了一篇破风,也算是对这段学习的小结汇报吧。
1 接班人
接班人对于每个朝代都是最重要的事情,选的对,王朝兴盛。对于白手起家的朱元璋而言,本来马皇后的儿子,立嫡立长立贤朱标都是最佳人选。还请了著名的宋濂做老师,培养了一位仁德之君。
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接着册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朱允炆选择了削藩策略,方向是对的,可惜操之过急。朝中能打的将军都或老去,或退休,或者被明太祖清理掉了,没有周亚夫那样能力挽狂澜的帅才,于是,朱棣就有了取代侄子的想法。再加上远征北元胜利积累的威望与经验值,再加上高级军事姚广孝的加持,将燕王推向了靖难之役的不归路上。
2、破风
起先,为躲避建文帝的眼目,给自己充足的准备时间,我开始了表演,就是和司马懿那样的装精神病人。不久后,建文帝还是不相信英武的四叔成了精神病人,便命令张信来逮捕我,张信感谢我的知遇之恩,便把这个消息费尽心思地通知我,我立即起身感谢张信让他逃过此劫,紧接着,开启新时代的伟大历程开始了。经过多年的征战,在北方我的势力已经基本控盘了,感谢岁月和父亲,让那批最厉害的将军们都早早地毕业了。我率领的健儿是大明的战力巅峰,相信也没有人会反对。更重要的是,我是朱允炆的叔叔,这场纠纷是朱家内部的家务事。对于那些臣子而言,都是给朱家打工而已,至于哪位坐在上面其实不那么重要。
建文帝朱允炆派遣老将耿炳文前去进攻,强项是守护江山而不是打击敌人的耿炳文在遇到我的军队后节节退败。但耿炳文明白,他只要一直坚守住真定城,敌人迟早会因为耗不起而失败,这个时候朱允炆却听信黄子澄建议,派遣李景隆前去替换耿炳文。李景隆是开国元勋李文忠的儿子,“鸡生鸡,蛋生蛋,老鼠生来会打洞”,但是李景隆却恰恰相反,愚蠢,胆小,遇事只会逃避,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李景隆这些致命缺点。
所以在李景隆攻打进攻时,没有一仗他能打赢,打败仗后,他却是第一个逃跑的人,所以说李景隆是上天来帮我的也不为过。虽说李景隆本人就一军事渣渣,但他手下有50万的南军,也有很多有能力的将士,比如平安、瞿能,他们在战争中卓越的攻击能力让我军的前进有些困难。
建立联合阵线是每个成事的人的必修科目,宁王距离我太近了,雇佣蒙古骑兵精锐朵颜三卫战力太强了,收买朵颜三卫就是个好主意,联合宁王,接着我带着大军一路打到山东,好几次我差点儿死于猛将平安和瞿能的麾下,被侄儿朱允炆 “不能伤到我叔”的命令所避免,以及在瞿能快要击败我军时,妖风挂断旗子,这些总让我军活脱脱地逃离南军的反击。自助者,天助之。
军师道衍和尚提议改变方法,绕过难啃的山东,取道馆陶渡河,连克东阿、东平、单县,直指徐州,于是我的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即便路上有徐辉祖抵抗,但也挡不住朱棣军队的势头,更何况朝廷还有一群乌合之众在嚼舌头。南军在灵璧失势,平安等几个大将也被俘获,朱棣很快逼近应天府。守卫应天府的是李景隆和像李景隆的将士,故战争的结果一目了然,应天府终被我攻下,建文帝朱允炆火烧宫殿后不知去向,皇座易主,不过我们都姓朱。
功绩与影响
坐到了九五至尊,就要有与之匹配的作为,努力达到新的高度是每个有能力的皇帝的追求,不论是疆域,文治武功,还是海外交流,这些指标来看,能够超过我的实在不多。所以,我对的起父亲朱元璋。
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每一项都是可以单独载入史册的,这些我也都做到了。
重建北京,修运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从此在军事上有了优势的生态位,不用像宋朝那样从头到尾被牵着鼻子等着挨打,边境的安定也就是靠着全线押上的策略。
北元虽然分裂成了三个大部落,但还时不时扰我边境。起先派邱福去,结果全军覆没,邱福也被杀害。我知道,必须亲自率军前去收拾鞑靼了,这场战争成祖大获全胜,基本上瓦解了鞑靼部的势力。在灭了鞑靼后,又有新的蒙古部落崛起,最厉害的就是瓦剌,他吞没了很多鞑靼原来的地盘,没办法,我再次披上铠甲,踏上北征的道路,在这次战争中,我的军队使用了一种新型的武器——火铳,战队的名字为“神机营”,也是三大核心战力之一, 神机营一上去就把瓦剌军打得屁股尿流,边境换来一段的安宁。
1420年,我决定迁都北京,也就是我发迹的龙兴之地。为什么迁都?主要的原因是天高皇帝远,这个地方常有蒙古骑兵烧杀抢掠,军队来了就跑,可以说是打不死的小强。想要这个地方安宁,就得皇军常年驻扎,迁都势在必行。但迁都这件事不是很容易的,人,物资,住所,风俗等都需要周到考虑,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实我登上皇位后就开始筹备了,可以通过1406年便下令修建紫禁城可见,1421年大年初一,我在北京正式升班坐朝,迁都成功。
1422年,边境的阿鲁台又不安稳了,这次出征前,很多人劝我注意身体,不要亲自去征伐蒙古。对于一个老人这样的建议是合适的;对于一个有能力开疆拓土的皇帝,这个建议是错误的,所以,我把夏原吉关进大牢吃饭。于是我又一次前往边境平复阿鲁台,虽然没有找到阿鲁台但攻下了兀良哈部落,也算是成功的一次出师。
公元1424年,为了大明的安定,65岁的我再次出征征讨阿鲁台,在榆木川成为我最后看到的地方。
我生下来是在战争中,逝去的时候还是在战争中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本来陪跑的我,顶着大风,接过了父亲的权力接力棒,千秋功业,自有后人评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