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未来无法预测.
“我早就知道会如何如何。”生活中总能听到这样事后诸葛的言论。其实它更像是一种悖论,细细推敲后,是难以自圆其说。早就知道——这是一种明显的认知错觉,认为自己了解过去,从某个程度上也认为未来可以预测。但事实上,只是自以为了解够多而已!大脑常规局限决定了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
当一件事不可预测的发生,人体就会立刻调整自己的世界观来适应外界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世界观。这样会导致判断者不根据过程理性判断,而直接根据结果的好坏来判断,最终甚至产生偏见,无法正确评估抉择。
(这一点值得记录,在爱情,工作,生活中,如果思想不慎坠落,导致结果未来事与愿违,应该记住未来无法预测,才能跳出思维陷阱。)
5.直觉。
在没有充分了解一件事情时候,往往会通过第一印象或直接判断,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觉。这样很可能会造成——知道的错觉。
直觉似乎很玄妙,你无法阐述他是如何产生?有时甚至无法避免被误导。这种现象与双系统运作原理有关。
在清醒状态下,双系统保持运行,只不过速度不一样。毫不费力的问题,让系统1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只有无法应付的时候才会把想法传递给系统2让他更深层次的分析。所以绝大多数时间在思考的始终是系统一。
因为双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了思考方式,而系统思维的惰性是对自身有限资源进行保护的特质,但是直觉并不一定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还可能相对局限,甚至产生偏见。
“不管任何时候,只要公式能替代人工判断,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运算法)”,避免思维惰性,放宽知识面,接纳外部意见,能更好地完善思维结构,也能更加客观公平的看待生活与世界。
那么专家的预测可信吗?
比起普通人的事后诸葛言论,说话严谨,有理有据,人们更愿意聆听专家的观点。尽管如此,专家的预测也并非全然可信,想要获得精准的答案,应该选择精准的算法。
6.禀赋效应与损失厌恶。
一个关于杯子的实验。
半数受实验者被给予一个价值六美元的杯子。作为卖方,把杯子放在自己的面前,明码标价。
另外半数,则成为买方,想要杯子,必须花钱去买。
实验结果——最后的平均卖价接近平均买价的两倍。
卖方大多不愿失去这个杯子,如果非要卖,那么所给的价钱一定要能弥补给他们带来的厌恶感,所以对物品估值远远高于原价,这就叫禀赋效应。
比起拥有,人们更厌恶失去。当然禀赋效应也有返利,总有些东西无论卖方出多高的价钱,也无法得到。
损失厌恶——人们更喜欢得到而不喜欢失去,趋利避害是做出选择的基本方针。
7.两个自我
记忆自我——代表的是总体感受如何。
经验自我——代表的是现在感受如何。
人们通过记忆自我保存体验,然后记忆在掌控观点和决策。
了解这两个字,我的存在能够帮助人们度过逆境,思考生活,获得幸福感。
当遇到发展不顺的事情,尽量不要依赖记忆进行判断,不妨启动经验自我,体验当下,回顾存在的美好。
结语;人们的感知,记忆,经验,决策与思考,都源于系统1和系统2。通过实验揭示人们思考方式,给生活中带来的错觉,与弊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工作生活中,做出良好抉择与判断。
“我们应该不停的正确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