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属于“积极主动”这七大习惯之一。

事件:上周六、因儿子吃饭成了大难题跟他爹呕气
定性:属于关注圈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这个提法特别简单易懂,相比其他很多挖掘隐含假设的情绪疗法,用于掌控情绪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因为我们不用想太多,剖析太复杂,就这么非此即彼划入两个圈里问题就显而易见。
多分析几个例子,会增进概念理解。

识别后,我将依样画葫芦,参照拆书课给出的步骤来重新回顾:

我可以如何更好地施加影响:
1.增强自律,必须发挥出当妈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并起到一定效果,才能给他爹说服力。
2.切忌修炼“坚定而温柔”的正面管教理念,不该父母包办的事情坚决交由孩子自己完成,且不得自己破坏这规矩。
以上似乎偏重大话套话,可参考以下课间互动,寻找具体、细节切入点。
心平心和找机会说出自己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教育孩子(或者询问、确认他爸方式方法的不同)、分析相同目的、俩人有没有共同点、最大差异是什么、就该焦点问题达成共识并尝试保持一致性、然后去做。

一分为二,把握每一次矛盾冲突暴露隐藏问题(显性化)的契机,把问题的反面当成解决问题的密钥。

妥善选择影响圈,积极主动地与对方进行“情感账户”存款而非取款行为。
(备忘:最后一句不甚明了,需后续再自己看书)

想起近期RIA训练营报名、御书房讨论、公司里上半年的蹉跎岁月,我想我成为“虚怀若谷”的人的路依然很长。

不过,既已意识到自己很可能“画地为牢”,这就是应该可以掌控的“契机”。

三个常见场景的态度进行自我调节:

千万别脱口而出一些极其伤人的评价性色彩口头禅:“你又……”、“你太过分了”、“你蠢到家了”。
把眼前的“麻烦”当成自己又能施展影响、拉进互赖关系的好时机。
从源头关切询问:你在准备报告(赶来的路上/写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
把时间留足,让对方解释或倾诉,申辩也好、诉苦也罢,照单全收,然后跟Ta一起想办法“对付”今后可能还会出现的此类问题。
对Ta而言,我们不再是自顾自停留在“关注圈”的颐指气使者,而是始终在“影响圈”的存情感的良师益友。
这一课还有以下两点令我兴趣盎然:

N年前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关乎全世界两种意识形态的倡议——求同存异,响彻耳边。
想想贵妇与老妪这幅著名的图画吧——两个原本截然对立的情景都能不可思议地呈现为同一个平面。
那么,是我们的眼神不好,还是有点缺心眼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