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塑造着别样、令人心疼却不失光辉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幅幅生活的画卷,在作者野夫笔下是如此地悲怆和温情。有故乡、有故人、有故事,我感受到作者野夫笔下的悲惨却不绝望。而且这更是唤醒了一群人,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日渐麻木的情感之记忆,而这个记忆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欠缺的宝贝。
在看完《乡关何处》后,我的脑海中再次想起了章诒和在序言中的话:“今天,当我们的文人艺术家都争做“圣洁天使”的时候,野夫的文字却来扮演魔鬼,发出凌厉的声和另类的光。这是当今尘世中的挽歌。我不觉得他是在写作,他在跟我说话,也是独自沉吟”让我对作者野夫眼中的《乡关何处》有了更深层次地认识,从心而发,有感而发,似述说封尘已久的往事,似倾述内心的感召,似对自己内心的解读,更似在祭奠在乱离时代下发出的光芒,不屈服命运的已逝去的人。
作者野夫抱着一种缅怀,赞美,敬佩之心去纪念,歌颂他们,虽然作者野夫以平实,真情地笔风去描写一个个在悲怆时代的命运。作者野夫写过:“如果没人知道那些默默无闻而又可歌可泣的地名和人事,那我若干年的寄生和成长岂不是一种虚无和负罪。”野夫眼中的他们代表一个时代的一群人,默默付出,奋斗,抗争。
在动荡的年代,他们的青春毁灭殆尽,为之献出自己的一生,岂有不纪念之由?且在《乡关何处》中,写的不是自己个人的乡关,那道关是我们所有人失去的故乡,亲人,道义与良心,它梗亘在我们风化成漠的灵魂深处,撕开了血泪纵横,引人无限地感叹。
在时代的摧磨下,故乡竟变得如此易折,断了旧情,惹人恋,而今,时代已更,故乡依旧,不知有谁恋?正如作者所写:许多年来,我问过无数人的故乡何在,他们许多都不知所云。他们的父母一代是有的,但到了这一代,很多人都把故乡弄丢了。城市化和移民,剪断了无数人的记忆,他们是没有且不需要寻觅归途的人。故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要扔掉的裹脚布;仿佛不这样遗忘,他们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而我,若干年来却想一个遗老,总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诗酒猖狂之余,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乡愁。
作者的乡愁在于故乡中的人,物和情,而作者笔下的母亲,外婆,大伯,瞎子哥等亲朋好友正是他乡愁之源,写作之源。作者笔下的人物,仿佛就这么站在你面前,讲他们的故事幽幽道来,除了能读到他们个人悲惨或传奇的经历,你还会看到这几十年大背景下的变革和变迁而能把自己的许多故事交织在一起,放映时代的沧桑变化,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确实是值得人所读。
在我看来,最触动我的篇章莫过于《江上的母亲》和《坟灯》。那优美的辞藻,真挚动人的笔风,让我陷入深思,“亲情”是一个伟大的代名词,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骚客文人赞美,歌颂于此,她们的故事永远不会单调,永远不会琐碎。
《江上的母亲》把大量的笔墨投向了出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们,他们动荡不安和历经磨砺的人生轨迹或许截取一小段便远远超出了后辈人一生的波折。民族危机,社会动荡,工改整风,十年文革以及扭曲的人伦,超过半个世纪的摧残折磨,由此而产生,对生的尊严的渴望,让一个68岁的老人毅然地走向了深秋的长江。感慨无情的时代让无数这样的普通女性担负了她们承受不起的职责。
而作者在回忆外婆的《坟灯》中,野夫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亲情故事,每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残酷长篇”如此触动人心的话语,不仅作者野夫内心受到感应,而且作为一名读者,我也能透过文字感受传递的悲痛,外婆的逝去,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是让人那么哭断肝肠,正如最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想分离-----阴阳两隔时,那种痛,是难以言明的。
因此,读完这本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在那些避免被提起的历史中,个体如同孤舟一样,在江湖的风浪中漂泊,随时都有被巨浪吞噬的危险,我们要有一定的警惕和反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要以野夫般的视角看待当今社会。正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啊!!虽有愁,但心之所向便是故乡之所存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