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往事》到手的时候,已是厦门大学美丽而迷人的黄昏时分。
早就打算弄本书看看,终于发现路边的一家小书店,便身不由己,被磁力吸引一样,几步蹩了进去。
然而,又不敢耽搁太久,因为我们初来乍到,算是厦大的“新同学”,校园虽美,然而小径分岔的校路,迷宫一样,真怕自己掉队。而距同事们约定的乘车地点,尚有段距离,而约定的时间,却很紧了。便有点急不择书的样子,匆匆选了《厦大往事》便罢。
一卷在握,虽身处陌生的青春气息涌动的学生流中,却心有所属,有了些混同其间的资格似的。
此时,夕阳余辉早就被晃眼的灯光接替,西校门外不远的闻名遐迩的南普陀寺,早已橙光辉辉,在夜色中宣示着另一样文明的赫赫存在。
image.png
然而,我还是低头开卷看去。“我们的校主是陈嘉庚,在天上他是一颗星,在地上,他是一位柱着拐杖,永远在厦大校园里行走的老人”。作者在开篇自序中,这样深情款款地描述。
读到这里,回望夜色朦胧里的厦大,似乎有了别样的感觉。隐约中,似有一只巨手,从蔷薇色的天空轻轻俯下,爱抚着高低错落的厦大的一屋一阁,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当之无愧的,这是陈嘉庚先生的爱者之手。
是的,正是这本不起眼的小书,让我再次走近了他。然而,厦大“校主”之称,还是令我有些惊疑,“房主”、“车主”、“地主”,司空见惯,何来“校主”之称?灯下缓缓读来,这才慢慢体味到,陈嘉庚老先生的“校主”之荣誉,得来非易,享之无愧。
这位大名鼎鼎的爱国华侨,他将拳拳爱国之心,民族凋敝之痛,家国破碎之耻,一并熔铸在“教育救国”的毕生追求之中,在兴建集美小学的基础上,集万千宠爱于“厦门大学”,而且一以贯之,竭尽全力。
值得一记的,是陈老先生在为筹建厦大的一次精采演讲,感染了全场的听众,座中的一位有识之土,慨然叹道:听了陈兄之词,不支持他兴办厦门大学,就不是人!令人听了,不禁哂然一笑,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就这样,从最初倾尽家产投资400万银洋起步,孕育了厦大的诞生,到后来他奶水一样,财源不绝如缕地哺育、浇灌,筑就了厦大的成长、壮大,又经几代厦大掌门人的不懈努力,积近百年之延续、发展,终成这被后人称为“南国之强”的皇皇学府。
由此,我又记起了一个传奇般的佳话,印证着陈嘉庚老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他爱憎分明的选择。
在那个倭寇欺凌的年代,陈老先生的拐仗,一度满怀希望地敲进了蒋介石的总统府,然而,首善之都重庆的一席耗费8万元的盛宴,让他最终愤然离去。
image.png
几个月后,当他怀揣着毛泽东的邀请电报,历经颠簸劳顿之苦,一路北上,踏上革命圣地延安的黄土地时,由衷发出了“中国希望在延安”的感叹,这才遂了他的满腔爱国之情,赤子报国之志。
今天,我们走在怡人的校园里,陈嘉庚老先生手中拐仗敲击在黄土高原上的“铿铿”之声,犹在耳边。
image.png
可是,说到厦门大学,不能不提另一位伟人。
1926年金秋时节,受林语堂相邀,鲁迅先生来到规模初俱的厦门大学,当了一名国文教授。正值热恋中的他,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里背山面海,风景佳绝。”
不知当年鲁迅先生在写这句话的时候,是否会在心里默默地感谢陈嘉庚老先生。
但不管怎么说,这两位老先生,一位是厦门大学的煅砖者,一位是厦门大学的添瓦者,都是我们后人仰止膜拜的民族脊梁。
厦大之美,在爱者之手中翩然起舞。除了大师如云,名人辈出,当然还有环碧的海波,幽雅的芙蓉湖,修立如处子的椰林,如盖的古榕.......
imag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