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三章

作者: 回忆全部没收 | 来源:发表于2021-11-05 23:15 被阅读0次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①宠辱:得宠和受辱。

    ②贵:畏。

    ③下:低下,卑下的。

    【解析】

    得宠或者被侮辱时就如同受到惊吓一般,害怕大患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什么叫做得宠或者被侮辱时就如同受到惊吓?

    其实得宠并不一定是开心的事,因为得宠就会担心失宠,失宠就如同受辱,得到与失去都是因为自己身份卑微、在人之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何得宠或者被侮辱都是卑下的事,同时又如同受到惊吓。

    什么叫做害怕大患降临到自己身体上?

    我们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拥有身体,害怕身体受到伤害,担心身体会陨灭;如果自己没有了身体,那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

    因此,如果一个人。把天上和自己的身体看得同等重要。也许就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了。如果他忘掉了自己,心里只有天下,就可以把整个天下完全托付给他了。

    通俗来讲,一个人过于看重尊严,荣辱同样对自己有害,很多人以为受辱伤害了自尊,其实受宠同样如此,因为被宠的前提就是默认自己的尊严比对方低下,而且荣辱之间还有患得患失的情绪,对自己的心灵与精神更是不小的损害。

    重视自己的身体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人们在很多时候都会更多的为自己着想。如果一个人对待天下的得失、荣辱、喜乐、伤痛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这个人治理天下是合格的;如果这个人对天下的关心能够超过对自己身体的关心,甚至忘掉自己的身体,那么,选择这个的治理天下是明智的。

    【自己的感悟】

    这一章和第十二章有一定的关联性,都是在讲外在的和内在的事物对人内心的影响。

    当情绪对人的内心造成影响时,如何修“道”、如何行“道”、如何做到宠辱不惊!

    要想做到宠辱不惊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品德很高尚的人,能够真正做到像水那样,心善渊,水利万物而不争,才能达到老子所说的“道”的境界。

    真正得“道”的人,应该就像北宋名家范仲淹曾经写的一篇文章叫《岳阳楼记》里边所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就是宠辱若惊的另外的一种写照。

    他提到了内心不受外界的影响,得到他我并不高兴,失去他我也不感到屈辱,所以他才有了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样的情怀,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同时,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伟大情怀!

    而这种情怀的根源也恰恰是老子道德经里边所提到的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是人面临着一种“宠”和“辱”面前的基本态度,而这种态度是需要有内心的修为,那么内心的修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向外求,另一种是向内求。

    老子不主张向外求,而是向内求;

    因为,向外求就要从物质上获得,而物质上的获得就要贪多,就会有了贪念。

    所以老子讲的要有内心的修为,做到心静如水,心善缘。

    那么,用《蔡根谭》里面的一句名言就能很好的解释了老子《道德经》当中宠辱不惊,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一种情怀就能做到真正的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荣誉和名利面前应当有一种淡定的感觉,淡泊名利的思想,为人处事上视宠辱如花开花落一样平常,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网图

    注:这都是在网上搜索的资料,自己的理解非常之浅薄,只为学习之用,望友友见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三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vg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