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113808/71ee2acc318cc12d.jpg)
昨儿个晚上回来,我在楼上厨房里忙活,儿子因作业多已是埋首苦战,好一派母慈子孝。
电饭煲里煮着饭,散发出阵阵香味。中午做的火锅在煤气灶上热着,趁着间隙玩两把消消乐。突然,啪的一声,眼前一片黑,唯有煤气灶上的火发出微弱的光。脑子里第一反应是不是隔壁老王忘记交电费了,跑餐厅一看,整个小区都陷在一片黑暗当中,顿时放心了。儿子在楼下叫嚷着:“咋停电了呢,咋停电了呢?”
打开手机的电筒,饭已经可以吃了,火锅也开锅了,开饭了。儿子找来应急用的小手电,不够亮,比起手机电筒还要逊色不少。儿子拿着手电,照着我端菜盛饭,母子俩坐下享受一顿“电筒大餐”。若是有银制的烛台,点上三两根蜡烛,火光摇曳,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母子俩吃着聊着,儿子倒是担心他那一大堆作业无法完成。嘱咐他不要担心,吃好饭我出去买蜡烛,实在不行还可以去杂物间,电瓶车的大灯还是很亮的。
说起小时候我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的情景,儿子很好奇。八十年代末,农村尚未普及电,记得那时家里总是用煤油灯。一年总要拿上塑料壶去供销社打上几次煤油。农忙的时候,母亲在油灯下炒菜,在油灯下喂猪,甚至在油灯下洗衣服。冬天,不忙的日子,我在油灯下写作业,母亲则和我共坐在一个火桶里纳鞋底,只听得苎麻线在鞋底之间“刺啦刺啦”响。一家人老老小小的鞋全在油灯下完成。
玻璃制作的煤油灯有底座、油罐、灯头、灯芯、灯罩等部件组成。玻璃制作的灯罩总是容易打碎,母亲总会藏起来不舍得使用,留待过年发灯用。只是窗户里风一吹,火灭了,母亲只得再次擦燃火柴点亮。灯罩用久了,会被熏得黑黑的,姐姐会小心取下,擦洗得干净透亮。
九十年代,村里通电了。只要拉响那根带线的开关,家里瞬间如白昼。只是那个年代,农村赚钱太难,母亲心疼电费,灯泡总是选瓦数低的,势必也要等到天完全黑才肯拉灯,才让家里透出微黄色的灯光。许是受尽了微弱灯光的困扰,为此,结婚以后,特别喜欢家里亮堂堂,只要天气一不好,白天都开灯。
上中学后,开始住校了,要上晚自习的。只是一到秋冬枯水期,流源水电站发电量不够,晚自习经常停电。只要一停电,我们兴奋地叫声就会充斥整个校园,此起彼伏,堪比如今买彩票中大奖。
因为停电,用墨水瓶做过简易的煤油灯,也因为不舍得用煤油,用校园里那棵乌桕树上的乌桕籽熬油点灯。至于如何熬制的却是忘了,只是清楚地记得有这么一档子事儿。
饭还没吃好,故事还没聊完,电已来灯已亮,儿子满脸的高兴,他终于不用为无法完成作业而担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