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文化流

作者: 亚宁 | 来源:发表于2023-10-30 06:15 被阅读0次

陕北苏区第一次土地革命那几年,风调雨顺,大地丰收,老百姓吃不用愁了,交军粮还都得了一些钱回来。年底,群众自发组织的合作联社,给入股的人们又分了红。女人们拿在手里,便都想着给家里添点这添点哪,男人们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又偷偷摸摸聚在一起开始耍赌博。而赌博是革命政府坚决取缔的一种行为。

赌博在黄土地上的历史久远,几乎成了民间的一大娱乐形式。旧社会的时候没人管,老百姓都是自生自灭,赌博场上兴家败家的事常有。

宗维岳年轻的时候,特别是赶牲灵跑外的路上,大家混在一起,赌博自不可避免。后来成家立业,又进入了新政权的合作社,自觉的收敛了许多。他是理智型人,遇到赌博摊子只偶尔参与,多数时候都在赢。中间有一个窍门,现在思来也不无道理。

“赌博是个乱摊摊,那是精精哄憨憨。”宗维岳曾跟孙子宗力文说过,“在赌博场上,你只要跟着手气最旺的人下注,一般是不会输的。”

从上面的话中,可以看出宗维岳的聪明之处。但是,命运不逮,神仙难改。自视聪明的宗维岳,偏偏就在这上面栽了一个大跟头。

让宗维岳栽跟头的不是因为赌博输钱,而是另有原因。那天,他从县城回家的路上,入到川口路边上一户人家歇脚。主人与他惯熟,也没见外,倒了水,递了旱烟,听见拐窑有人喊,把门帘一撩进去了。宗维岳目光一瞥,瞅见里边有一堆人正在耍赌,输输赢赢吼叫的好不热闹。鬼使神差,宗维岳只是一时心动,进去坐在炕沿上看了一会,后来跟着押了几宝。他运气不错,几回出手都赢了。就在这时,政府抓赌的民兵围了土窑,几个人跟着冲了进来。

那一天,一窑耍赌的人都被逮了个正着,全押到了县上,关进了几间劳教房等候处理。宗维岳作为党员,又是杨青联社的负责人,就成为了这次抓赌最被人注目的一位。要命的是按规定所有涉赌的赌资全都要被没收。宗维岳身上除了自己的一点钱外,还装着联社的一笔公款,在被人搜身时全都暴露了。

“这点钱是我自己的,你们收走没啥。”宗维岳忙着解释,还想往回要。“这些是别人交来的联社做生意钱,你们不能收了。”

“什么!公款?好呀,你竟敢拿上公款耍赌!这还了得,这还了得。”这回抓赌的负责人姓马,外号马大头,是个二砍子货,不仅没体量宗维岳的苦衷,还把这当成了功劳一件,骂骂咧咧说:“公款更要收了,要不然还不让你们这些赌徒都给输没了。日他妈的,今天算抓住大赌案了。”

事情严重了,宗维岳头嗡的一声大了,人失了冷静,上手就往回抢,却让两个民兵拦住,还挨了另两个抓赌人员的拳打脚踢。扭打中间,宗维岳被用枪逼在了墙角,不得不蹲下身子自保。他眼里噙着泪花,冤屈地喊了句:

“马大头,你把我害死了。”

“是你自己害自己,怨我干甚。”

这位马大头跟宗维岳认识,只是两人交往不深,那天,这份认识不仅没起好作用,还起了反作用。事情也就从当天晚上被抓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和宗维岳一起被抓的人,在收缴了赌资后,教育一通大多都放了。看守所里只留下宗维岳和两个屡教不改的老赌博犯。第二天,老赌徒都被放了,只剩下宗维岳一个人。外面传进来消息,说要等县上领导开会后,再决定如何对他处罚。

就在宗维岳在看守所里,被冤的有点绝望时,陈丕秀出现了。这位当时安边县有名的合作联社主任,找了县上的有关领导,要出了那笔被收缴的公款,也把宗维岳的事给由大化小,将人取保放回了家里。给出的处罚是开除本人党籍,回家务农。

“这个人平时做事很小心的,也很有能耐,跟着我干了这都几年了,走南闯北从没犯过什么事。我相信他这回是真的被误会了。联社是个最要讲信誉的地方,这种事我认为县上不能上纲上线,要不然会影响人们对联社的信任。”

陈丕秀跟县领导的谈话内容,宗维岳事后才听说的,一份感激让他记了一辈子。而这样一件倒霉事也让他后悔了一辈子。从联社解职回家之后,事情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人精神上的打击,令他心灰意冷了好长时间。然而,妻子张连贤却不这么看。

“我倒觉见回来了好,要不然一天就知道往外跑,家里、地里的事啥都不管,看把几个娃娃都累成甚了。”

“头发长,见识短。懂甚!”宗维岳没好气地回了一句。

宗维岳回家种地,每天领着几个儿女,像其他村民一样,日出而耕,日落而歇,全家人日子过得到也平和。半年后,抓赌之事渐渐过去,陈丕秀专门到杨青庄来动员宗维岳说:

“种地的事婆姨娃娃足够了,你一天耗在地里纯粹是浪费自己,还是发挥你的长项,跟我往外再走两趟生意。等回来了,我给你争取再回联社工作。到那时候,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了。”

“老主任,我知道这是给你添难呢!我看还是算了吧。再说,我正打算在村子里办一处私学,教周围的娃娃们都能学点知识,对他们将来也好。我觉得这个比跑外做买卖要有意义。”

“哦!这么说你是要办学,这是好事,好事,那我就不说了,不说了。以你老宗的能力,办学肯定也能成。我支持。”

听了宗维岳的想法后,陈丕秀高兴的走了。他原是担心这个过去的部下一蹶不振,所以才来动员的。只是陈丕秀没想到,他的邀请却把宗维岳心里的一档子谋算事给公开了。而他自己迟迟没有说出来,是为难在老伴张连贤的反对上了。

宗维岳小时候跟着老人识了一些字,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老人家是个天才活动家,脑子聪明,走南闯北,社会关系多,见识比当地一般人要高。他办学的想法,当时是受爷爷宗步伦和本家叔父宗宪章的影响。宗宪章住在陈豪湾,早年曾上过宗步伦办过的私塾。投身革命后,他还当过县游击队中队长。赤安之乱后,他弃武从文,在村子里兴办了一所私学,还请了一个教书先生和自己一块给娃娃们教课。宗维岳闻讯后去观摩过两回,自觉家里条件不能和这位家门叔老子相比,但一念既生,一言既出,促人不得不行动。

“现在咱们这个地方日子太平下来了,地里的庄稼一收,年轻人没事就胡整,这不是个事情。人一辈子很短暂,我们不能看着他们荒废了,得让他们都识点字,学点文化,将来也好有个前程。”全家人吃晚饭的时候,宗维岳给二儿宗德兴说:“你吃了饭,领上几个年轻人,给咱们把羊圈窑收拾一下。我想在那里边教你们识点字。”

“识字,那咱们家的羊咋办?”二儿宗德兴当时就问。

“又不是天天下雪下雨,羊就留在外面的圈里,也不影响嘛。我想过,那窑里完了找个木匠给安上一眼窗子和门,再盘上一面炕,天冷了烧一烧,还能住人。这个完了就咱们自己盘吧。”

十几天后,杨青川中第一所“私学”在杨青开学了,地点就在宗维岳家窑背上的羊圈窑里。

窑在羊圈中,羊圈不大,平时能容几十只羊,圈墙一面是土崖,三面用黄土和碎石头夯成,有一人多高。土窑是为羊避雨雪和狼而挖得一个直筒子洞,里边宽有三米,深有五米,面积并不大,光线也不太好,羊粪味很浓。就这样的条件,村里来上课的娃娃们,有大有小,破衣烂衫,却个个学习认真。他们从山里寻回了一块不规则的黑皮石,立在墙角当黑板。写字的粉笔是用白土沟挖回的白泥自制。手边没有教课书,宗维岳回了一趟石湾,跟家人借了一本《三字经》回来,一句句给年轻人们教着念。没有本子,没有笔,娃娃们用树棍棍在地上写。后来,宗维岳看见场院里许多婆姨用箩子筛米,忽发灵感,再上课时,教娃娃们拿一个土撮子,或弄一块小木板,撒上一些细黄土,用小棍写字就容易多了。这个小小的创举,居然成了后来在当地盛行的学习工具“土盘”的前身。

宗维岳开办的这个学习班,严格点说不能算是私学,充其量只是个为临时教娃娃识字而搞的一个活动。但作为一件新事物,还是吸引了村里的年轻人参与热情,有些结了婚的也都跑来凑热闹。大家坐在小板凳上,专心地盯着黑板学字听课,练写自己的名字。遇着天阴下雨了,外边圈里的羊躲进来,在娃娃身边绕来绕去,时不时“噗,噗,噗”打着响鼻,“咩,咩”地叫上两声。这样有趣的场景,相较现在,我们可想而知。

个人办私学,最大问题是生员和时间两不确定。宗维岳若有事,半月二十天就中断了,娃娃们前面学下的东西,不温习应用,好多又都忘了。这时候,二儿宗德兴自报奋勇当起了老师。只是他识字也不多,好多时候自己就卡壳了。为此,住在宗石湾的宗维太,被大哥请过来当了老师。这位亲兄弟,可是宗石湾唯一念过“太学”的人。

当时的农村重男轻女风气严重,识字班虽没明确不让女娃参加,但男娃娃成堆的地方,女孩子一般都避而远之,不然就会被家长骂,被世人笑话。即使这样,宗维太讲课时,村里许多女娃脸蛋皴红,远远的探头探脑,羡慕不已。男孩子看见了,一个个故意起哄,更让她们不好意思地跑开来了。

宗维岳的三女儿宗慧珍和康明章的二女儿康秀芳不甘心,趁大家专心听课的时候,悄悄溜进了羊圈窑,站在边上听。讲课的宗维岳瞥了一眼没做声,男娃娃们转过头齐刷刷盯着看。两人坚持留了下来,进而为村里的女孩子,在羊圈窑里争得了一席之地。

学习班没有考试,没有课本,没有确定的上课时间,来不来完全自由,也不用交学费,最多就是你拿一点灯油,他端一个破瓷碗或墨水瓶过去,再捻一根灯线,组合在一起便成了照明工具。有老师的时候,大家跟着念句子,学生字。谁要是岔开了话,老师就讲开了古书古唱。多出来的新内容,引得一些上年纪的人也跑来听。每当这个时候,捻毛线的,抽旱烟的,唱信天游的,哼秦腔的,织袜子的,识字班随着变了味,羊圈窑就成了杨青村的文化活动中心。

在几位老年人的记忆中,当时村子里最会讲故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康全功,爱给人们说《西游记》和《兴唐传》;另一个是宗德兴,爱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天知道他们咋都那么好的记性,只在外面听书匠说过一回,回村子就能有头有尾的复述出来,听得人们入迷的半夜不想睡。偶尔有外来的说书人,或皮影戏来演出,那就不是一个村子的事情了,前前后后,七沟八岔的人都会赶过来,人多的能闹翻了天。

有时,学习的大人娃娃,跟着学唱一些地方民歌,合起嗓子吼得惊天动地。作为这种民间自发的合唱活动组织者,宗维岳是当地最早也是最功不可没的一员。据老年人们说,杨青村初时很少有人会唱民歌,宗维岳在外跑了多年,把一些通俗歌曲学了回来,在教大人娃娃识字中间领着大家学。几次之后,心灵的娃娃记住了,回家再给自己的父母教。一教二,二教四,这才形成了当地山峁与沟壑之中,不时有劳作的百姓,像牛一样吼出几嗓子味如黄土,声如土圪瘩一样的歌声来。

可以说,在一个落后而封闭的小山村中,文化的流布形式,在宗维岳的身上得到了演示。他老人家身体力行了一个文化传播者角色,这一点只是不为时人所认识罢了。

大哥搞起的这个私学摊子,让应邀教书的宗维太,为自己的学问找到了展示的机会。年轻的他积极性表现空前,常胳膊窝里夹着书,翻十几里山路从石湾赶过来。他还四处搜罗了一些书和报纸,给人们念,教人们学。又从家里带来了二胡,就教会了好几个徒弟。宗典章有几回过来,看见两个儿子搞得这事,笑着跟孙子宗德兴说:

“原来还说石湾人把知识都学死了,看看,现在都流到杨青庄来了,看这样子倒全都学活了。可惜这个窑洞地方太小,要是能弄在大一点的院子里,让更多的人都来听就好了。将来呀,不知道这些碎娃子们能学成个啥样,就怕圈里的这十几只羊也会写字念文了,那成精的可咋办呀!”

“爷爷,那咱们家的羊就值钱了。”

“这咋说?”

“咱们家羊有文化了嘛,能不值钱。”

“你狗的,倒把知识看了个高。哈哈哈。听爷爷给你说,文化不是钱,它是一种本事。懂不懂?”

受了爷爷的启发,宗德兴后来还真的教过几只羊学写字,只是他抓着羊蹄费了老鼻子的劲,也没能给教会什么,倒把一个教羊写字的笑话留在了人们的口头上。对此,他曾自嘲说自己给羊教会了,就是羊不会写别的,只会写一个字。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他把羊拉在水冲过的泥地上一走,蹄子顿时写出了一串的“八”字来。

宗维岳办的羊圈窑识字班当时影响挺大,除了受到政府的表扬外,还常有办学人上门来交流。坚持了一年多后,识字班升格成了一所“冬学”。它是一种季节性就学现象,冬季农闲,人们把娃娃送来念书,农忙就停。只所以搞成这样,是因为远近亲戚的孩子,特别是宗石湾好多本家子弟,都跑来念书,而且带上烧柴和吃的住读。为此,宗维岳还特别请回了一位叫许陪同的老师来帮忙。这段岁月见证人宗德虎在回忆录中说:

“记得当时念书的有石湾我的五叔(换换)、七叔(黑子)、八叔(生生)、十叔(百灵子)、九叔(碎换子)等。本村的有我的二哥(随旺子)、启高儿、康全功(揭院儿)、百学儿、承认儿、来锁等。因冬天闲了,他们就都来学读书。总之,只要愿意读,谁来都可以,临到腊月快过年前就都回去了。他们先学的是《三字经》,我常记得二大在里面给教一句,我在外面窗根底听着念一句,没等他们记会,我就先背会了。”

念书的娃娃多了,羊圈窑里盛不下,宗维岳就在边上又挖了一个窑洞,自家剩下不多的几只羊,也寄放在了别人家羊群中。整个羊圈窑前的空地,倒成了娃娃们课余活动的地方。为此,张连贤反对说:

“老老少少都不务正业,跟羊抢地方,这倒好,羊都不下羔子,越来越少了。到了年底,人家杀羊吃肉,看你们眼红的咋呀!”

“这算个什么事,羊将来想养了,我再给你们往回弄嘛。咋也是娃娃们学文化重要吧。”

“说得简单,没羊了去哪弄羊毛,冬天看你们拿啥纺线?拿啥织袜子?说过的那条毡,你擀不擀了?自家娃娃都睡在炕皮上了,还替别人的娃娃张罗。一天屁钱都不挣,还得家里往进贴东西呢。”

张连贤真的生气了,眼里盈着泪珠。宗维岳看在眼里,当着娃娃面没说话,把大衣往身上一披出门走了。换了一个时候,他对老伴说:

“啥叫过日子?过日子就是生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光低下头种地挣钱,吃饱了睡觉,那有啥意思。我爷当年不出去当官,就是为了石湾的一家子后人着想。现在,他老人家的功德显出来了。外面谁说起石湾人,都不会小看一眼的。你们想过为什么没有?我敢说,将来社会好了,文化会吃香的,不信你们等着看。”

几年后,杨青村的羊圈窑私学还真闹腾起一点名气来。从中受惠最大的是宗姓家门和附近几个村里的年轻人,大家再也不是连名字都不识的睁眼瞎。这样一件大义举,让宗维岳被抓赌而受损的声望重新“站了起来”。

           ——部分内容据宗德虎回忆录整理。

 

相关文章

  • 假日絮语(第三季)7参训反思日志

    再谈学校文化 一 回顾 我认同“三流学校靠校长,二流学校靠制度,一流学校靠文化”的说法,来到...

  • 就怕流忙有文化

    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人是“文化流忙(这个忙,你懂得)”。或者听到这样的调侃:“不怕流忙,就怕流忙有文化”。...

  • 【化虚为实•以虚控实】一流企业靠文化

    三流企业靠能力, 二流企业靠机制, 一流企业靠文化。 有这样一句话:三流企业靠能力,二流企业靠机制,一流企业靠文化...

  • 第九课 流年,生命的城堡

    补完作业 Kin 227韵律的蓝手 流日 Kin33+Kin227 =Kin260 今日流日: 宇宙的黄太阳 普世...

  • 法源常流-33

    厚德载物…… 大地滋养万物,不生分别心,承载无它求,是为道。

  • 又是一年梅开季 文/王凡

    流长文化长河 文/王凡 流长的文化长河,源远的情怀,却有着各异的文化。 创新是一种生存技能。 利用火是人与兽的区别...

  • 班主任如何创建班级文化体系?

    写在前面的话: “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说明校园和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制度让人不敢犯错误,而文化...

  • 员工关怀那些事儿

    众所周知,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企业文化就像是mü 这几天处于情绪脆弱期,因为短期...

  • 校长的三个境界

    一流校长抓文化,二流校长抓成绩,三流校长抓考勤,这种说法,把学校文化建设、教学质量和教师考勤割裂开来,因此这种说法...

  • 行走在幸福完整的教育路上

    ———读《文化,为学校立魂》随感 关于学校管理,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3、文化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bu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