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学研究一定是真研究,那一定是指向着解决问题而所搞的一种行动实践,是帮助老师们认识教育教学的本质、原理、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所开展的教学实践的总结和研究。它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高效率。以至于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少走弯路,不走错路。在单位时间内提升教学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庄老师在读书的时代就是典型的“差生”。反复的留级成为其标配,小学五年他偏偏要读个八年,初中三年,他就要读六年,成为全校的留级大户。那时候,为了考取一个可以拥有“铁饭碗”的中专,中师学校,大多数孩子都是拼了命的努力,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借助于读书而跳出“农门”。
虽说老师,学生都是少不了的努力,但学生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如果说是孩子们智商有问题,那一定是非常荒谬的。那如果说老师多工作的不敬业,那也绝对是错误的。白加黑,五加二一定是学校工作的常态。但就是因为缺乏正确的方法的引领,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以至于我们的学习就只能通过时间汗水,在反复的练习中蜗牛散步式的成长,慢慢的提升成绩。
也就是那一段特殊的经历,让我们见证了乡村教育的举步维艰和参差不齐。也感受到乡村教师成长的不易。家庭教育的不容易。或许,也就是那个年代的教育缺乏总结提炼的研究的原因,才会让我们接受到最差的教育,重复的教育。
其实,作为遵守在乡村教育一线的老师们,身处一线,忙与教学,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受“功利化”的思想所制约,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成为学校工作的日常。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为了“人”的发展而教,为了人的发展而学,这样的教学与研究就应该落地有声。
一个不搞研究的老师,他的教育就带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他总是走不出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遵循“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原则,用时间加汗水来应付考试,通过反复训练,强化学生考试的技能技巧,结果是,教育之路越走越窄,以至于最后都找不到方向了。这样的教育只能是用费力不讨好来形容。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则是在老师的“讲授”或包办中成为了忠实的听众。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加上课下满满当当“练习”,老师和学生都被弄得身心疲惫。试想,在这样一个师生都无法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的课堂上,学习效率究竟有多大呢?
在我的认识里,一个学校没有了“书香”气息,听不见朗朗的读书声。看到的都是师生疲倦的样子,试想,很多的学校老师大清早就进了课堂,师生都六点一大清早就开始了刷题练习
昨天的教研工作会上,教研室主任分享了全市高考模拟的情况,特别谈到了高考分数普遍下滑的现象,在分析原因之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新高考改革下的考试,也不再是简单的“应试教育”,而更倾向于“素养”导向。考学生在具体的情景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判断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并非是通过“刷题”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文化的积淀,需要阅读的积累。从教学这个层面上分析,就迫切需要我们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做出改革,以适应现在的新高考。当然,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堂也应该随之而改变,也才能培养出适应新高考的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