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的你工作很忙,闲杂琐事始终做不完;业务应酬很多,要应付各方面的人情世故;三朋四友聚会很多,觥筹交错间谈笑风生,一两次的照面,也愿意喝得酩酊大醉成了忘年之交。
是不是很久没跟父母通过电话了。还记得父母的生日吗?
以前,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念本科,一般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每逢大小节日,身边的大多数同学都回家了,因为他们几乎都是省内的,留在学校的大多是外省的同学。平日里热闹的八人宿舍,突然只剩下一个人。一时喧嚣一时孤寂,开始会有些失落,后来也慢慢习惯了。
估摸着时间,父母差不多晚饭后都收拾完了,果然一会儿电话就来了。然而,好像每次的话题都没怎么变,跟母亲谈谈最近家里怎么样,跟父亲聊聊最近工作怎么样,也聊不出什么实在的内容。干脆不聊了,“恩,你们早点儿休息吧”,男生一般不大喜欢跟父母情长情短的。
就像异地恋的情侣一样,时间久了,接通电话寒暄几句,说说近况,却找不出新的话题。不敢问是否下雨了,因为再大的雨也不能为你撑伞;不敢问什么时候下班,因为再晚也不能来接你;不敢问工作有没遇到什么挫折,因为再郁闷也不能给你知道拥抱。
朋友圈里,离家近的同学朋友都晒出与家人团聚的满满幸福,舒心且自然。索性关了朋友圈,专心玩游戏,其实只想转移注意力,然后累了,早早睡觉,忘记现实中的一切,就当平常一样。
俗话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我们往往不愿在不够亲近的人面前表现出来。
以为某个年龄段一切都要一个人去经历和体会,既然已经选择了要远走高飞,离得很远,就应该不忘初心地坚持下去,千万不要让别人看见你的软弱,别人会笑话。坚信孤独让人成长,最终成为自己面对世界的盔甲。从负隅顽抗,到冷静旁观,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坚硬,硬得不再需要别人的关心,包括父母。
习惯了没有别人的鼓励和关心,但依然会努力地追寻自己的目标。已经明白,自己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面对往后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时,自己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底气。不再需要父母的关心,向家里只报喜不报忧,大小困难全靠自己去解决。
有时候甚至很怕他们的关心,当看到微信上发来的“儿子,在干嘛呢,很忙吗”的消息时,事情重要的时候没空回复,不重要的时候也走心地干自己的事儿了。因为有些事情一解释起来就没完没了。他们可能害怕打扰我工作。
以前的中秋节,即使有点恋家我也会表现的不在乎,嘴上还是挺倔强,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跟家里通个电话聊聊天,让他们知道我一直很好,不再多说。
几年后,心智更加成熟了,年少时一个人过中秋节的感受也忘了。而现在,在离家很近的地方上学,内心也更加踏实了。动车七十分钟,平日里随时都可以回家,于是便不再有很想回家的念头。到了传统佳节,要回家玩团聚也轻而易举,甚至觉得,年轻人本来就应该多在外面闯闯,没事儿就回家,是在外面混不下去吗?
本来已经铁定了心中秋节不打算回家,后来老爸打来电话特意询问我
说,“儿子,该放假了吧,什么时候回家啊”
我说:“这周我不打算回家了”
他说:“学校还有什么事情吗”
我说:“恩,有些事情还没处理完,再说吧”
他说:“恩好吧,好好把握”
其实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却故意装作很忙的样子,想逃避他们的关心。
父子之间的对话看起来总是那么干瘪无味,苍白无调。
听得出来电话那边有一些失望,有那么几秒,双方都不说话,不知道说什么好。我明白了他的失望,他也明白了我的执意。想随便问些什么来打破尴尬的气氛,却是问得人并不知道自己在问什么,答的人也并不知道自己都在答什么。
后来,仔细想想,以前都没有机会在家过中秋节。很多游子在外,根本没有回家的机会。老爸特意打电话来,到底什么意思呢。所以,关键点不是“我不需要他们关心”,而是“他们需要来关心我,需要了解我的动向”。自己可以抛弃安全感,但更应该多体谅体谅他们。中秋节,应该跟家人团圆。
心动不如行动,赶紧上网买票。可发现已经没有直达的动车票了,再搜搜看有没到中途车站的票,仅剩一张了。心想,天意呐,这一张就是为我留的,赶紧买下吧,到时候上了车再补票。
是不是应该还有些别的什么呢?前不久,老爸过生日,本来许愿说给老爸买个生日礼物,他却不以为然,说“过不过生日都不所谓,算了吧,别浪费钱了。”当时也是太大意,竟然没有坚持下去。早知如此,我干脆就偷偷地买了,完全不给拒绝的机会。所以,这事情也就搁置了,估计老爸也忘了这事儿吧。
正好,趁中秋节,偷偷地回家,再顺便偷偷地带了礼物。
果断在京东上下了单,邮到家里,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就到了,真心给京东物流点赞。
动车到站,发微信问他们晚上在哪吃饭,竟然直接打电话来问我是否要回家,潜台词就是,“为啥昨天不报个信儿,都没来得及准备。”
一丝责备一丝欣慰,不管怎样,今年中秋终于可以和家人一起度过了。
今晚,重庆下雨了,赏不了圆月,但花依然好,家依然要回。你呢?
(故事部分情节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