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境界又是什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也就是世上物体反应在我们大脑中的形象。境界既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达到了某种地步。
意象
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说到意象,就已经超出了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诗词创作中的写景、写物、叙事的时候已经加入了本人的感情渲染。
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诗词的“有我之境”,世间万物随着诗人的目光所及,染上了诗人心内感情的特色,成为一种特殊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意象,而不再是简单、生硬的客观描写。
而传统诗词因为几千年来的传承,很多意象已经固化。比如我们看到“西风瘦马”,自然想起漂泊的旅人,我们看到“老树昏鸦”,自然联想到天涯孤独,我们看到“刀剑如霜”,自然想起塞外刀兵,纵马北疆。
这些其实都是古代诗人赋予这些独特景色的个人情感,只是在时代的沉定下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最终成为固定的意象。这些意象,在当时,在那篇诗文中无意是上了境界的。所以,我们称这种诗词“有意境”。
可是为什么我们把这些固定意象的词汇用在一起,写成现在所谓的古风,却没有意境了呢?像那些乱七八糟的古词堆砌,为什么会让人觉得虚浮,华而不实?
因为文学创作中只懂意象用词,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的很多古诗作者是对古典文学的神韵缺乏了解,多读了几首诗词,学到了一些古典意象的词汇。 他们的歌词充斥着“明月”、“深闺”、“庭院”、“碧血”、“刀剑”、“白马”、“长阶”、“阑干”、“青丝”、“明镜”、“琵琶”、“画舫”、“箜篌”、“珠帘”、“烽火”、“寒烟”,“醉酒”之类的词汇,却无法在作品中把这些意象进行合适的联结,产生自己的、有新意的创作思维。
空有意象堆砌,无法盘活意境。
就这么说吧,这些作者缺乏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而这一笔决定了这满身华彩鳞甲的诗词之龙的死活。
境界
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其实也就是一种相对高度。
意象用词其实和格式一样,是固有的,也可以新创,是我们可以使用的材料,可以增加我们思维的广度;而境界,是灵光一闪,是我们思维能达到的高度。
一首好诗,广度和高度必须同时存在,才能称之为有意境。
拿自己以前的练笔藏头诗举个例子吧。
要求是用“春夏秋冬”四个字写藏头诗。像这种诗题最容易写成“四扇屏”,就是春一句,夏一句,秋一句,冬一句。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我也写了一首五绝:
春花香百里,夏雨涨山池。
秋果寒霜落,冬风冻老枝。
这个可以说毫无难度,意象也是满满,“寒霜”、“老枝”、“山池”等等。
那么这首诗有意境吗?
可以说没有,除了四时季节的变化,基本上没有逻辑关系、没有思考、没有活的东西把这四个季节联结起来。这就是四块砖头搭建的积木而已。
所以好好思考了后,另外写了一首:
春风赠我词,夏雨报君知。
秋去家山近,冬来共赏诗。
这里面就有了人,有了君,有了家山,有了归程,有了相约赏诗的动态。有了相思串联起四季的变化,整首诗就有了生气,活了起来。
当然,这并非很多人理解中的淡泊意境之美,可谁说相思和留白诗外的美不是意境呢?
诗词相对创作者来说,是个人的东西,但是要得到读者的认同,就必须在意境上打动读者,除了个性,还要有共性。
意境的关键在于寻找灵性,给文字、意象以生命。
至于说到意境大于格律,个人并没有感觉到这两样东西有冲突。
格律是形式,意境是内容。
不管怎样的形式都可以表达内容,我们如果感觉到形式限制了我们的内容,怎么不想想是自己的水平有问题呢?
在这里跟点赞评论的朋友说声抱歉。因为个人喜欢简书平台的编辑器功能(随写随存),所以一直在这里压稿,但是除了每天更新一篇之外,并不看简书。而且在这里的更新频率远低于其他平台。原本打算就这么一直更新下去,但是被推送到平台内大号洗我稿的文章,投诉也没有任何反馈。就觉得很没有意思,本来就是出于简书老人的一种那么一丝丝情怀在这里发文,很多老朋友全都走了。现在这种平台做法对我们这些专心写文章的人来说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了。
所以很可能某天就不再公开更新了。
在这里和一直在看我这些垃圾文字的朋友说声抱歉,虽然也可能想通了无所谓,继续每天发一篇。但是如果某一天不发了,不代表我没写,只是彻底懒得维护这边罢了。
天涯长远,山水有相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