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过后,您会认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题记
⊙ 胡 锦 波
开头的话:
今年5月1日,是我国《英烈保护法》实施的日子。前月,即4月,我的高中同学毕业40周年聚会,同学们问我,你是司法局的干部,周田珍妈妈90多岁了,新四军老战士,每月收入才3000元左右,感觉想不通,问我有什么好主意。我说,我一普通人,也无能为力。到5月《英烈法》实施了,可能应有民政等部门来具体落实相关政策。过后同学们无言,我已为会心安理得。但后来数日彻夜难眠,逐生要为女英雄做点什么的动机,经半月的努力,得此文。到9、11月《党史文怨》《光华时报》分别摘要刊发了本文的节选,这是目前在全国正式发行的报刊上比较 全 面 介 绍她——周田珍老人的唯一文章,因为《江西新四军传录》也只有简略的200多介绍文字。
这似乎可以聊慰我心。
收到样刊后,我在第一时间把发表的文章拍成照片发在同学同事和朋友的微信里,看后热心的朋友们觉得有点不过隐,并且表达了对周田珍老人的种种好奇。我思考再三,又将原文的个别之处作了一次修改完善。
《党史文苑》以《百姓眼里的女英雄》为题最先刊发了。这本刊物被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女英雄周田珍的后代,将在任何年代都可以追塑到先辈的光荣足迹——这也是作者唯一的目的和真实的想法。江西省政协机关报《光华时报》
11月2 日刊发的题目是《我心目中的女英雄》。
《红色铜鼓的女人之最》是本文的最初名称。
我把原文全篇作个展开,还有一个信心就是:百姓都有一个 共 识,那 就
是——没有前天,昨天,那有我们的今天和未来的明天。
人们知道,在开始歌唱的时候都有一个“引子”,这些话就权当我讲述这个历史故事的引言吧!
在我生活的这个只有十四万人口的红色县域里不知道秋收起义的人不会有;在我们共同生存的这个拥有十四亿人民的红色国度里,不知道秋收起义是一代伟人之首毛泽东亲自组织、领导、发动、指挥的人不会太多。
但有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女兵,一个女英雄,一个功勋卓著的革命老同志,即便是在我生活的这个只有十几万人的山区小县里,也没有多少人认识她、知道她和了解她。在我们这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央央大国里,认识她的人,我想,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但她身上的确又拥有这个红色革命老区县——毛泽东亲自带领秋收起义出发地江西铜鼓县的多个唯一和一个之最。
她是这个县里唯一的女新四军,唯一的解放军女兵护士班班长,唯一的荣立三次战功的女英雄,唯一没有享受到离休干部待遇的老革命。
她的一个之最就是在她拥有这众多的唯一的同时,她同时又是健在的最长寿的女人、妻子和母亲;最长寿、最无闻的女战士、女英雄……
老战士周田珍本来45年前,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认识她,那只是因为她是我要好的同班同学李纪桂的妈妈,县医院的护士。记得当年我和她儿子李纪桂玩得好,还经常到她家里邀李纪桂一同上学,因为他家就住在他妈妈上班的县医院旁边。一天午后我照样邀李纪桂一同上学时,他说,今天走医院后面的山路去,下午劳动带了锄头,顺便去挖葛包。我问,挖葛包干什么?他说,听我妈妈说,当年当兵打仗的时候,粮食不够就挖葛包吃。也就是这一次,从我的好朋友李纪桂口里得知,他妈妈周田珍是当女兵退伍的解放军战士。我当时还惊奇地问他:“真是啊?”李纪桂怕我不相信,大声地对我说:“我爸爸还是三八抗日老干部呢。”我说:“我只知道你爸爸是县百货公司的领导。”可能是因为当时年纪小,我俩都没有往细处、深处、远处去想,比如,他爸爸妈妈是什么时候?在那里当兵的?哪个部队?首长是谁?参加过哪些战役?立过什么战功?后来是否提干当军官了?等等。这些的这些我是没思考过,当然也没问过。只记得当日中午,李纪桂带着我在县医院后面鱼塘边的山坎上挖到一只很大的葛包,当我俩急急忙忙将葛包抬进教室,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放到课桌上,看上去,像大西瓜,却是土黄色的;也有点像大南瓜,但又不是圆的。趁上课之前,李纪桂拿手里的锄头将大葛包劈开,然后一块块的分给同学们吃。
周田珍早年照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还有一件事与同学李纪桂的妈妈周田珍老人有关。一次我到县医院去看病打针,正好碰见周护士,她一眼就认出我:“你是李纪桂的同学,过来,撸起屁股来我帮你打针。”这口气,就是军人的语气,命令似的。她好像看出了我的害怕,对我说:“不要怕,勇敢点,不痛的。”我被爸爸刚一夹在大腿上,周护士的手就伸到我屁股上了,我咬住牙,闲着眼睛,不知不觉,只听周护士说:“好了!”我下意识地站起,飞快拉起了裤子,转身站在注射室门口,丢下一句话:“李纪桂的妈妈是个解放军!”记得当时我爸爸用略带神秘的口气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谁告诉你的!到后来,长大了,我想我爸爸是略知一二的,因为与李纪桂父母(即周护士夫妇)不但是熟人,我爸当年也是县委政府办的一小小领导,对这些有经历的人物总会是有所了解的,只是平时不随便言语罢了。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与小学同学儿时好友李纪桂再次相聚在七八届江西铜鼓中学高中毕业同学聚会上。聊时好心的同学把李纪桂母亲周田珍老人的人生经历和晚年生活际遇发在微信群里。看后让我感动万千,感概千万。经过二十多天的进一步了解思索甚至彻夜难眠的思考,我决计要为周田珍,这个已满九十岁的老人写点什么。要趁这个女战士、老革命,女英雄、女功臣还健在时为后世后人留下点什么。
5月22日下午,我与李纪桂通了电话,他说,你来吧,你知道的,还在小时候住的老地方,老屋里。
周田珍的老房子离开办公室,骑车到他家大约只需十五分钟样子。到了县城西湖广场位置,我刚把车子摆放在北边人行道一棵桂花树下,一眼就看见李纪桂在路口等我,见面,握手,寒喧。我俩几乎异口同声说道:老同学,虽然住在一个县城里,相见的机会也不多哟!
说着,就到了他家门口,他解释说,我们夫妻俩口住在县医院的宿舍里,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在外工作,我老妈还住在这栋泥巴筑的老屋里,其他全都一个老样子,只是外墙的白恢脱落了,不好看。
是啊!必竟是做了六七十年的老房子了,我记忆犹新。跨入大门,进得厅堂。一块写有“抗日英雄”四个字的牌匾,放在靠北面的桌子上。李纪桂把牌匾端放到顺光处,让我拍了照。
只见周田珍老人坐在东相房门口的安乐椅上,身前安放了一张小方某,桌上有茶碗,有烟恢缸。我朝她喊了声:“婆婆,您好!看您来了。”李纪桂说:“哟,叫阿姨就可以,我们是同学,以前就这样叫,不记得了?!”我又喊了一声:“阿姨!”但周田珍老人还是没有应我。仔细看,她很瘦,头发恢白,右手边架子上有一顶旧军帽。见我站在她的跟前,只有她的眼睛似乎在眼眶里转动了一下。
周田珍晚年照李纪桂向我解释说,她说不出了,也走不动了,上下床有我们抱她,一天到晚除了睡在床上,就坐到这椅子上。但她不要子女帮喂饭,强撑着用匙羹自已喂着吃。
我走进房间,站在周田珍老人的身后,与她合影留念;然后,李纪桂也站在同样的位置与他母亲再次合影留念。
间刻,我环顾了周田珍老人住的房间,上下左右干净整洁,床上被服宽厚得当,折叠整齐。虽明显知道不是她自己料理的,除了见得出儿女的精心照料之外,但好像还感觉得到有营房军床的一丝影子。可以想见,周田珍生活能自理的时候,她一定还保持着当年部队军人的生活习惯和作风。
李纪桂似乎觉察到了我寻觅的目光,他很快拿出了他妈妈的被视为“金不换”的,被全家人视为“镇宅之物”“传家之宝”的珍贵文物的许多照片和现成的一本书,《江西省新四军老战士传略续集》。这样也让我同样如获宝藏般地看见、知晓、了解、发现眼前这位平静的老人不平凡的一生。
周田珍与儿了李纪桂一、十五岁参军闹革命的少女
周田珍,1928年1月5日生,今年九十一周岁,那一年还不满十六岁,即1943年10月的一天,她舍下在江苏省东台县戴窑乡焦家村里的六亩薄田,三间旧矮房,参加了新四军,在陈毅军长领导的部队里当了一名普通女兵。
在一张发黄的登记表上,(上图)仔细看着、辨认着这些记载着这个近百岁老人年青时候的祥细真切的信息。便会联想到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红日》中,再现的1946年底解放军华中野战军一部,即系原来的新四军部队经过苏北向山东鲁南进军的场景,就会重现在脑海。——这个满地土丘,遍布茅屋矮房,村道边有荒芜的田地和摇轱辘水井的,具有苏北典型风格的村庄。一女青年穿着厚实的大棉袄,怀里抱着木柴、棉被等物,出矮门时不小心把木柴碰落在地,她投旁边的一个解放军战士喊道:“喂,帮捡起来,快拿过来呵!”只见她先行将抱在手里的被子盖在路边躺在担架里的伤员身上,随手又接过一个战士手里的碗,给伤员喂吃的。近处燃着一堆火,四周围满了在烤鞋袜、衣服、帽子的战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青年,就是《红日》影片中唯一的从苏北追到鲁南要求参加解放军的女兵名叫:阿菊。到第二年5月她请战要求参加孟良崮战役战斗的时候,被连长一句,“那你就到战地卫生队去吧!”就这样成为影片二个女性人物,只有阿菊和军部医院医师姚月琴。虽然剧中塑造的人物名字叫“阿菊”,但我现在分析认为:影片中先后出场的二个女性人物卫生兵护士阿菊和军部医院医师姚月琴。护士阿菊的原型就是周田珍。
二、孟良崮战役中的女战士
在战争年代,时间过得飞快,人也成长的快,刚参军入伍时,周田诊还是新四军兴化独立团的一名普通战士,转眼三年过去了,到了1947年解放战争,她已经是华中野战军二分区医院转运队的一名女班长了。真是时世造英雄。1947年5月周田珍跟随着部队从苏北转战到山东战场,在头一个我军解放战争史上重重写下一笔的孟良崮战役之中,事实上就有她的身影和足迹。
在这之前的1947年2月,周田珍参加了莱抚战役,21日这个刚满19岁的女战士荣立三等功一次。在一张浅恢色的需要用补子补缝起的麻纸上,(上图)经仔细辨认承载着这样的文字和历史信息:“奖状”“转运队周田珍同志于二月二十一日”于后是“于鲁中莱抚战役地”“创立功绩业经评定为”“三等功”“特发此状”“右给周田珍”接下来是落款和印鉴:“卫生部长 彭道清、医务主任 唐志炯、政治协理员 马献政”颁发奖状的年代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即公历1947年。这些文字凡是可能的均以繁体书写,因为纸张陈旧和折损个别字只能猜认。印章显红色,虽辩认不清,但应该就是卫生部长彭道清之印章。在黑色的正文底下还套印着红色的“荣光”二字,是更加醒目。立下此战功之后,5月4日,周田珍随部队按照从延安发出的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电报指示主动放弃莱芜,南撤东移四百里,向位于蒙阴境内的孟良崮前线进发,通过南征达到北战之目的。
说起孟良崮之战,其实周田珍老人的记忆是深刻的。因为瘫痪、失忆,眼前的她不可能再为我们讲述当年她亲身经历过的战争场面和那传奇般的故事了。就让我把她作为一个故事人物,置身在当年的战争岁月里、历史的战场上、战斗的场景中,作一个真实的再现吧。
1947年5月11日,孟良崮战役正式拉开了序幕。在这之前,蒋介石集中24个师、66个旅,共45.5万人的兵力,想一举巢灭以陈毅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员(政委)的我华东野战军主力。陈、粟领导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共九个纵队虽有50个团近27.5万兵力,且武器装备远不及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坐镇,由汤恩伯、欧震、王敬久和李天霞、黄百韬分别亲临指挥的有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三大兵团,五大主力。
国民党军的这三大主力兵团,其中最强悍的就是被称为蒋介石的“御林军”,国军的“王牌”“精锐”部队七十四师,师长“常胜将军”就是上将张灵甫,归属第一兵团由汤恩伯直接指挥。上将军衔的军长级军官责任师长,蒋介石的用心非同一般。
七十四师以中路开拔由临沂向鲁北推进。真是,军中遇强将,战场缝对手。陈毅和粟裕视七十四师和师长张灵甫为“生死大敌”。见来者非善的强悍对手,陈、粟在战略上急中生智突然改变我军在运动战中消灭敌军的作战常规,决定采用“黑虎掏心”“硬刀进去”“胸脏开花”的战法,先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从敌军心脏里“剜”出来,将这块壮肉挖出来先吃了。这一作战意图和方案,被陈毅高度形象概括为一句战前动员令:“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经过这样鼓舞士气的战前动员后,我华东野战军将士的英雄气概贯透了身心内外;能打大仗,善打硬仗,敢打强仗,甘打苦仗的勇士豪气贯通全军上下。粟裕把先参与围歼后担任主功的任务交给了由王必成任司令的六纵,(一、四、六纵即新四军的前身,)说明白点,六纵就是抗日战争时周田珍所在的新四军一部。这也是共产党人民军队整个番号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
周田珍和丈夫李忠云及其战友《南征北战》塑造的比较成功的正面人物,最高领导是师长和师政委。那个师长说话带四川口音,大概有点模仿陈毅陈老总的意思,师政委也大概是演绎粟裕副司令(政委)的作战风格。戏虽不多给人的印象却很深。影片中在师部召集的军事会议上,他那句“蒋介石的算盘从来都是由我们来拨动的!”经典名言,实质就是对我军高级将领这种根据战时瞬息万变的,情况灵活机动的,高超的,指挥战争艺术的形象概括和精准描绘。
周田珍一开始参军就是新四军独立团中的一员,现在理所当然就是六纵的一员,她的司令员是王必成。她也照样要先参加对外围垛庄的围歼,接着担当主功部队的一员,去参加歼灭敌七十四师和张灵甫的英勇战斗。
我和周田珍的儿子李纪桂都是上世纪60后的人。童年的时候最喜欢看的,看得最多的电影就是“三战”,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南征北战》就是再现我华东野战军从苏北、皖北打进山东鲁南、鲁中的战争场面和战斗历程的。《南征北战》与《红日》取的都是同一题材。相同与不同点是,两部电影虽都是讲述了解放军南征北战的故事,但前者是从面上讲的整个华东战场“鲁南会战”全局战略战争的进程,后者是从一个点上专门祥说一个具体战役即孟良崮战役的故事。当然他们都是通过华东野战军具体执行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总的南征是为了北战之战略方针,而逐步展开一个接一个的大小战役来具体再现的。
周田珍跟随她的部队从苏北打到山东,先是鲁南,后是鲁中;又撤回鲁南,再进鲁中,一个强行军来回就是四五百里,真是南征又北战。路上的跟辛,战争的激烈,战场的参烈,只有周田珍和她的战友们心中才有真正体会。但后来她说不出来,因为很多具体细节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完整和描述的。所以,她一辈子没有对自己的儿女说过什么,儿女们也不正真清楚明白,自已的母亲当年在战场有如是或那样等等的不平凡的英雄壮举。是啊,一个普通卫生女兵,在风雨交加的长途跋涉中;在百万,数百万人海的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不就像一滴水融进了咆哮的江河和大海吗?当战争结束了,活在和平的日子里她还需要对世人说些什么呢?
挥师北进的敌七十四师几乎是一路无阻地进
入蒙阴地区靠近了孟良崮。实际已经进入了华野的大包围圈。5月12日,粟裕同时下令给王必成和叶飞,先要求六纵周田珍所在部队确保24小时之内占领孟良崮的南大门垛庄,截断七十四师的退路。周田珍随大部队从鲁南向北急进200多里,奔赴垛庄。电影《南征北战》中有一个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的镜头,敌张军长说了一句台词:“看你共军的两条腿快,还是我的四个汽车轮子快?!”这个抢夺行军的镜头的原型,就来源于我军北上,敌军南下抢占垛庄的史实。六纵于14日上午和叶飞司令员指挥的一纵先头部队就共同拿下垛庄,关上了张灵甫南撤的大门,缩小了对七十四师的包围圈。把张灵甫和七十四师逼退上了孟良崮,退守在这座方圆仅有2公里左右的石头山上。周田珍在六纵的卫生救护队里,紧随前线部队打到那里,他们就救护到那里。虽然当时发动了数以十万计的民兵和支前民工,共同参与战地后勤供给和救护、转运伤员,但周田珍他们作为正规军人仍然是战地救护和转运的骨干和主要力量,必须时刻冲在前,抢在前。在我军史上有“最不怕苦的叶纵,最不要命的王纵”之称,我想,周田珍在王必成的六纵,和这支部队的其他战友一样不怕死,不惜命,是让她历经数次战役之后,能从战场上存活下来的原因之一。
孟良崮七十二崮,崮崮孤立。易守是优势,好分割是它的劣势。但师长张灵甫只看到一面,当参谋长魏振铖提醒:“师座,这可是石头山,缺水!”这个参谋长就是《南征北战》里头戴眼镜的在吉普车内坐张灵甫左右的那个人物。但张灵甫还是坚持:“石山比土山好,易守难功!上山。”确实,成败都在此一举。战后一纵司令员叶飞回忆说,要是我军先占孟良崮,把七十四师夹在垛庄与孟良崮之间,就会和莱芜战役一样,速战速决,莫说是一个,十个七十四师也解决了,只需五个小时。结果,敌军近三万人一上孟良崗,凭借地形地势死守,七十四师被歼整整花了、拖后了四天的时间,到16日下午黄昏时候才艰难地结束战斗。
从14日开始,孟良崮上上下下守和功的战斗异常激烈,多个高地被我军强占,又被敌军反仆,拉锯战来回进行,敌我伤亡惨重,周田珍他们的救护和转运任务更加沉重。把伤员救下来,努力保住他们的生命,这个信念始终在周田珍的心里和脑海里坚持着,让她在战场上机智勇敢地来回不停地抢救着伤员,甚至眼看身边的男战友为抢救伤员,自己倒下了,牺牲了。但只要还活着,她仍然不倔不绕地奋不顾身地抢救转运着伤员。这就是一个战地卫生兵的职责和使命。
到14日深夜战斗进行到相持阶段,前线阵地上火光冲天,炮弹、枪弹夹杂着石头在空中、在山岗飞窜,火海、人海和枪林弹雨分辨不开。当然,周田珍他们的救护队也在这火海、人海和枪林弹雨中战斗了一夜。好容易,迎来了5月15日早晨的黎明
15日的生死博斗开始了。孟良崮最高处海拔超过了500公尺。陶勇的四纵、许世友的九纵投着核心阵地全线压上去了,孟良崮七十二崮,崮崮枪声如豆,人涌如湖。投目标高地发起的十数次连续冲锋,反复爭夺,直至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真是伤亡惨重。战斗的状况和周田珍所在的六纵那祥,只有更加惨烈紧张,没有少一点缓和轻松。华野50个团的兵力从四周围上孟良崮,敌我双方的兵士黑压压一片片像巨浪漫上山冈。这样的镜头我们在《南征北战》电影里头,也看到过多次。到15日中午1时孟良崮战斗成僵持状态。可想而之周田珍他们的战地救护也同样是极其困难、艰险、紧张的。下午3时粟裕下达了总功令。要求一纵、八纵和周田珍所在的六纵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抽调兵力加入四纵、九纵参与到攻击孟良崮核心阵地中来。由此可见,周田珍原先所在的战地救护队,不单是负责六纵伤员救护转运工作,已经是参与到整个华东野战军九个纵队的全面战场上,要为全体伤员做救护转运工作了。这样的战争场面是空前的,战地救护同样也是空前的。
又经过一天的惨烈战斗,5月15日总算熬过来,进入战争的第四天,5月16日,孟良崮给张灵甫以及他的七十四师的先期优势,似乎已经消失殆尽;先天就存在的防御劣势很快显现,后勤给养很快从困难、紧缺到断绝,石头山上既干燥又缺水等等的致命弱点就像一个巨形的摧命鬼越来越近地强压在整个七十四师所有官兵的心头上。
在九个纵队的重重包围下,山上敌军必要的弹药缺乏不说,就说人要喝的水和吃的食物已非常奇缺。水是一刻比一刻的少,向蒋介石请求空投的水、食物和弹药也大部分降落在我军的阵地上。敌军因大部分躲在山洞里,石头构筑的掩体里,空军在飞机上很难分辨清楚,空投物资非常不准确。到第四天的最后关头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所有官兵吃不上一口饭,喝不到一滴水。直至喝自己拉的小便和马尿。女兵和各级指挥所里的女政工队员,不愿又不好意思喝自己拉的便溺,又舍不得浪费,她们就把黄汤从小盆里倒入一个军用瓷碗,让给自己的长官和男兵喝了。
这个时候,在我军的阵地上,恰好相反,战士们吃饱喝足。周田珍也在自己的战地救护所负责给负伤的战友喂水、喂汤、递饼干、拿罐头,轻轻地塞进伤兵员的嘴里。我军将士们在不停地迎来胜利,在更多地建立功勋。在敌人那边,女兵们饿昏了,渴死了;男官兵即便喝到了一些尿水,得回了一点气力,但扛枪打仗恐怕是不行了。他们统统在不断被打败,在不时地被俘虏。
华野最后的总功开始了,炮弹雨点般落在孟良崮各山头,炮弹一响,乱石飞溅,更加强了杀伤力,迫使七十四师官兵藏进山洞不敢出来。这时张灵甫一边亲自向汤恩伯喊求救,参谋长魏振铖向离得最近的二十五师李世镜通过电台喊话:“请看在党国的面子上,看在仲麟先生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吧!”仲麟即张灵浦,是他的号,中国人历来安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字,一个是号。这个喊话是历史的真实的,是时任华中野战军第一纵队电台台长秦基伟亲耳侦听得到的,在后来写的军史相关文献上真实地记录了这个细节。但在《南征北战》的镜头里是李军长在凤凰山遭到解放军围歼时,通过步话机向张军长呼救的戏。电影里这样的戏词同是形象、生动、精彩:“请看在党国的份上,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这句经典,我当然还记得也是儿时和李纪桂们玩打仗游戏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说词。
我现在想像,儿时我和李纪桂看露天电影《南征北战》的时候,要是我们知道并懂得故事讲的就是以孟良崮战役为主的历史真实的战争场面,并且他的妈妈周田珍也就在这一战争的场景里头,他会调皮地、迫不及待地拉着我,像当年拉着我一起去挖葛包一样,拉我冲进银幕,去找他的英雄的妈妈的。
孟良崮的战役胜利结束后,周田珍凭着她的机智勇敢和光辉战绩,又荣立下二等战功一次。(上图)后来她又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有纪念章为证。(下图)后两个战役的经历,我就不再为她作设想了,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九十二岁女人,有了这样史无前例的亲身经历,再说任何其他的都是多余地的了。要证实她就是江西铜鼓红
色之县里的这个之最也足够多了。
山东战场反击蒋介石的重点进功,以孟良崮战役我军的获胜为起点,标志着解放战争我军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转折。也可视为辽沈、平津、淮海“三大决胜战役”的引子和前凑。
2015年9月周田珍又荣获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
三、一张照片的珍奇
这张照片本身很珍贵,那是无可置疑的,当年的医务骨干培训班个个青春换发,年青力壮,一表人才,都是在千万士兵中选拔的精英。难怪周田珍老人,一辈子将这张合影集保存得如此完好。(图)到了晚年也总是时不时地用双手捧起照片凝视。思念战友,思念首长,思念教员、老师,思念那个战火纷飞而难得平静日月,思念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你想这照片有多珍贵,就应该有多珍贵。若说珍奇更有它的特别之处。我对着在电脑上放大了的图象,仔仔细细点数了一下,官兵学员集体合影有五排,共一百二十人。
一百二十战友合影(上图)惊奇的是,一百二十官兵中,仔细认遍了也只有三位女将,真是凤毛麟角,飒爽缨姿。给我的第一个深刻印象便是:珍奇,珍奇,太珍奇了。珍是珍贵,奇是惊奇和奇迹。当年那样的年月,十几岁的少女,就知道要参军报国闹革命的女性整个中国能有几人?难怪毛主席不惜用他精华的诗句称赞说:“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原本,这样的少女,一搬都是家中的穷闺女,父母身边的娇小姐,或是人家的童养媳,或是大宅门里的丫环,或是有钱人家的媳妇、太太。她们三人,却成了革命的队伍里的少之又少的女战士。就她们三个而言,这一不凡的举动本身就是奇迹,莫说后来,还要打仗、救护伤员、立功、入党。既是奇迹很定珍贵。
况且里面还有多少后世人不知晓的传奇故事,只有照片里的一百二十个人自己才知道,对我们这些后来人而言,恐怕永远都是个迷,耐人寻味的迷。
这张照片在周田珍的心间、手中、眼里,总是这般的难舍难分,总是这般的深切凝望,这是很自然的。我想,照片里每一个人,只要还健在的话,都会是这样深情地手捧这张照片久久不舍的。
安乐椅上的凝神这一张集体合影照,(上图)是周田珍老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那把安乐椅上看得最多的一张。她是用手轻轻地捧着那张过了塑封的照片在看,在望,在盼,在想。目光是那样的专注,神情是那样的留恋。
在看什么?当然是看战友、看首长、看自己,看自己惜日和他们在一起的难忘时光。在望盼什么?当然是望盼照片里的兄弟姐妹都还健在。在想什么?我以为她此刻想得最多、最真切的应该是,你们现在都在哪里?!我想她此时还有表达不出来的呼唤,呼唤惜日的战友,呼唤当年的首长,呼唤那逝去的岁月、牺牲的烈士和宝贵的青春年华。当然还有不少的回忆,回忆急行军路上、炮火连天的战场那些弹雨枪林是如何停止,如何消失的。
[
四、二夫妻,一颗初心
2013年7月,周田珍接受了中共铜鼓县委授予她的“五十年党龄荣誉证”。(上图)
只有功劳和荣誉,没有利。你看周田珍的丈夫李忠云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在部队也立下战功,当了解放军副营长、教导员和华中野战军六纵(和妻子周田珍一个部队)司令部参谋。(图)转业回到地方任县医院院长、县百货公司党的支部书记,按照现在的级别来比对,顶多是个股级干部的官。因为百货公司是县商业局的下属机构,县局级也就是个正科级,局长也应该就是个营级官衔。回到家乡李忠云转业后连个营级干部都不是。所以他们都只有战争年代时的奉献和牺牲,没有和平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物质利益、名义地位和享受。丈夫李忠云还好,最后享受了一个离休老干部的待遇而终。周田珍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己至今只是个老革命、老同志、老战士、老英雄、老功臣、老党员+退休老职工的名声和境遇。是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周田珍的人勋和光荣,没有待遇享受、没有物质利益;只有贡献和伟绩,没有职称和级别,恐怕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这第一代革命者的人生常态。毛、朱、周三大伟人,仙逝数十年,诞辰已满两个多甲子,后人仍在怀念他们。周田珍也可以说是他们的追随者,可算是他们的下一辈,有幸活到21世纪,活到改革开放时代。至今她拥有的更多的只是荣耀的、过去的、值得追忆的历史和永远的、激情的、让人敬仰的、回味无穷的战斗故事。假如拿金钱物利来衡量,她还不如这片国土上,在她曾经南征北战过的战场上,也是现在的自由贸易市场上,其中任何一个摊位上杀猪卖肉的屠夫。可她的的确确,先是一个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战友伤兵的军人代夫!后是一个为人民群众、为广大老百姓健康服务的医生代夫!
解放了,新中国诞生了,人民的共和国成立了。1954年周田珍随丈夫李忠云转业退伍,要回丈夫家乡了。这一天,八一建军节,离开部队时,他俩的第一站是来到了嘉兴南湖。来这里干什么?!是的,来这里合影留念。夫妻双双在这里留下了革命青春永恒的纪念。他俩似乎潜意识地有个共同感觉,那就是:回乡之前,要来寻觅一下共产党人生命航船的起发点,要来瞻顾一下共产党人初心的生发地。
周田珍丈夫李忠云这张夫妻年青时候的珍贵合影,(下图)也是周田珍老人珍藏了一辈子的照片,她说这是和她一起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战友和丈夫啊!是啊,因信仰而执著,因热爱而眷恋。这是属于他俩的燃烧青春岁月的永远的唯一的见证。“在我们小时候,妈妈拿起这张照片给我们讲述一些曾经的零零星星的故事,每当说起我父亲时,妈妈总是赞不绝口……”周田珍的女儿李春兰有些硬咽地说道:“我父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妈妈非常想念他,我们全家人非常怀念他!”
在新时代“不忘初心!”共产党员的庄重承诺,已经载入了党的十九大新的党章。我想周田珍、李忠云两位普通战士、普通共产党员当年来南湖的初心,与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如此吻合,决不仅仅是偶然。是前人和后人一个共同理想信念走过来,走向一起的必然。
今日铜鼓报通信地址:江西省铜鼓县司法局 胡锦波
邮政编码:336200
电 话:0795—8722465 13807956559
E-Mail:hujb2006@126.com
网友评论
─=≡Σ((( つ•̀ω•́)つ赞赞光波哔哔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