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是意境。
广义的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属于美学的范畴,是很多文艺作品类别都具有的一个美学特征。诗歌讲意境,散文讲意境,绘画讲意境,雕塑艺术也讲意境。
但诗歌的意境有它自己独特的内涵。诗歌的意境指的是诗人以跳跃性的有韵律的语言,运用意示手法构成的情景交融,具有意会性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歌的分行排列,在形式上就表现出诗歌语言跳跃性的特征。但是,并不是分行排列的都是诗。假如将一篇散文分行排列成诗歌的样式,那也不是诗。
这里就要说一下意象了,意象是诗人精心选择的构成意境的元素,单独的一个意象可能是一个很平常的事物,表现力是很有限的。

如果说意象是点,那么意境就是由一些意象构成的面,下面我以元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来予说明: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作者精心选择的事物就是意象,它们宛如一个个特写镜头,合在一起组成了一部小电影的画面,借由这些画面作者的意与情悄然流露,自然而然地感染了读者,这就是意境。
意境运用精妙的诗我们一读到它,就能感受到它情景交融的美。情深沉,景如画,再加以诗的跳跃性的表达,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我们就会觉得它真的是美得不可胜收,美得不可方物。
那么,是不是没有意境的诗就不美了呢?

也不然。诗歌当中有一类叫做哲理诗的,就不是以情和景的交映成趣而见长的。它追求的是哲理的诗意表达。比如说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明着写从不同角度距离看到庐山不同的面貌,但重点在于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意境在本诗中的运用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我们可以说,本诗的美是一种哲理美。
还有就是寓言诗与叙事诗,前者重在借事寓理,后者重在故事的叙述表达。当然如果诗人能捕捉到典型的意象并有意识地运用在诗中局部地组构意境,也会为诗作锦上添花。朋友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找一些诗来读一读,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