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之悟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20-12-19 00:23 被阅读0次

    成事的必要条件之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

    《老子》开篇便提出了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概念——“道”。这个“道”究竟是什么?“道”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抽象概念,可以理解成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宇宙间一切存在与运动的规律和法则,当然,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参照和规范。

    对老子的哲学阐释,其实这也给我们一个人生的启发:任何事物都是从一个根源上派生出来的,如果抓住了这个根源,就能从源头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成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正是说明了这种方法。智者懂得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用高屋建瓴的眼光看到事物的源头,而不去纠结于问题的细枝末节。

    系统思考的概念就是看清复杂而微妙的事物整体结构,其精义在于当其他人只能看到片段的事件而被迫不断做出反应之际,你能看清全貌,并掌握其中的源头与核心。

    真正的智者他们不管遇到多棘手的问题,都能够纵观全局,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问题的源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再棘手的问题也能很快迎刃而解。

    成事的必要条件之二:谋定而后动

    谋定而后动,动而后能安。——《大学》

    有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自己每天总是很忙碌,实际上却并没有多少收获。这个时候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去评估你所谓的忙碌,到底是战术上的勤奋,还是战略上看起来的勤奋。正所谓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往往是事事着手,事事落空,即使事情能做成,也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就如打井,只有在正确的位置上,不停地朝着一个地方使劲挖,不停地挖,才能挖出水源,才能拥有一口井。同样的道理,你只有在正确的目标下,持续地关注一个焦点,并且迅速地去捕捉,或者行为上一直都在朝着一个确立方向之后的忙,才是忙碌,而不是碌碌无为。

    如果先动,而后谋,那么一定不是一个谋全局的人。所谓谋定而后动,凡成事者必须有洞察先机的才能,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预测到将来的变化,准备好应付的措施,这样,就算有突发事件也不至于应付仓促、手忙脚乱。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大凡成大事者,无不是自始自终都遇事慎重,先谋再执行。如果遇事鲁莽行事,单凭匹夫之勇,则一定无法成事。

    行军打仗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我们想要达到什么愿望,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大到人生理想,小至生活琐碎,都需要我们冷静行事,制定计划,“谋定而后动”。只有确定目标,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个计划,成功的几率才会大大增加。

    成事的必要条件之三:夫道不欲杂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庄子·人间世》

    纲举目张,以目标为本,无论完成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以目标为中心。它是一种“行动的承诺”,有助于推进工作速度,藉以达成你背负的使命。它同时又是一种“标准”,藉以测度你的行动绩效。只有把注意力凝聚在目标上,你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夫道不欲杂”,这里提及的“道”不是形而上的道,而是人生的大原则。生于天地,立于人世,不管做哪一行,无论做任何事,都要精神专一,有始有终。修行之人想得自在,修成正果,须一门心思深入,方法毋杂。方法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会贯通,反而一无所成。一言概之,人生中应该坚持这个大原则——心无旁骛,一门深入。

    博而不专,三心二意,是人们的通病。《荀子·劝学》、《礼记·劝学》以及东汉蔡邕《劝学篇》中都提到了一种小动物——“多才多艺”而又样样“稀松平常”的鼯鼠。“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五技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泅不能渡渎。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能飞却飞不过屋顶;能攀而攀不上树梢;能游而游不过小水沟;能跑而赶不上人走;能藏而不能“覆身”。这就是五技而穷的鼯鼠的悲哀。

    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会制约人生发展的高度。

    做任何事情依据上述三点:抓住事物的源头,明确目标,以目标为中心,深入地学习,专注于心,心无旁骛,最终必将到达成功的终点。

    【原创,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事之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lq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