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3676b9c8e196b86a.jpg)
昨天我们讲到,自周襄王即位后,他的异母弟弟王子带始终觊觎着他的王位,找准时机企图篡权夺位,并先后发动两次叛乱。
王子带的最后一次叛乱,恰值晋文公刚刚执政,文公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出兵勤王,成功击溃叛军,护送襄王回都城,重新复位。
为了表彰晋国的功绩,周襄王慷慨地将阳樊、温、原、攒茅四邑赐给了他。
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晋文公的野心不止于此,这小小的几座城池他并没有放在眼里,他想要更大的赏赐,他想享有君王的待遇,死后的坟墓拥有隧道。
当时,只有周天子才配拥有这个待遇,而晋文公此举就是明显的僭越行为,他想要凌驾于各诸侯国之上,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虽说,这只是晋文公继位的第二年,但他的狼子野心已经是喷薄而出。此举的真正目的不过是同庄王问鼎中原一样意在试探。
春秋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乱”,即“礼崩乐坏”。周王室的衰弱让各个诸侯起了僭越之心,他们互相征伐,激烈争霸,目的显而易见,就是想取周天子而代之。
他们用一些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行为来挑衅,进而一步步试探周王室的底线,文公此举亦是如此。
面对晋文公的无礼要求,周襄王自然是不能答应,如若答应,便是违背了周朝礼制,更是丢了周王室的颜面,而自己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但是,周襄王又惧怕晋文公的势力,所以只能以委婉的方式拒绝,甚至有点委屈求全的味道。
虽说,周襄王的这段言辞态度温柔,但绵里藏针,通篇没有拒绝的字样,又通篇都是拒绝,这就是外交辞令的高明所在。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襄王不许,说:“从前我先王掌管天下,划出方圆千里之地作为甸服,以供奉天帝和山川百神,以供应百姓兆民的用度,以防备诸侯不服朝廷或意外的患难。
作为臣子敢对周天子如此无礼,换做旁人是要杀头的,但文公不是一般人,所以襄王不敢发作,只能耐心疏导。
甸服这个词我们应该还有印象吧,之前在《祭公谏征犬戎》中讲过五服。王室自己管理的地方,即国都周围这一片区域称甸服。
那么甸服有多大呢?“规方千里”,也就是方圆千里。
既然周王室已分封了诸侯,诸侯有向周王室进贡和纳税的义务,那王室为什么还要划出一块甸服自己直接管理呢?
目的有三:第一,用于祭祀天帝和山川百神;第二,百姓的吃穿用度,直接归属王室的百姓,你要养活他们必须得有土地;第三,以备不时之需,比如有诸侯不服朝廷的,或是有意外的自然灾害,得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de2d1c4f3f012ebb.jpg)
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
其余的土地就平均分配给诸侯了,诸侯分五等,公侯伯子男,这样做就使人们各有各的地方安居,以顺应天地尊卑的法则,而不受灾害的侵扰。
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
先王还有什么私利呢?他宫内女官只有九御,宫外官员只有九卿,足够供奉天地神灵而已,岂敢尽情满足他耳目心腹的嗜好而破坏各种法度?
襄王说先王的规定没有任何私心,一切为公。对此,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内官,内官不过九御。一个是外官,外官不过九品。
九御,即女御,宫中女官,掌女工及侍御之事。九御共九组,每组九人,共八十一人,分九组轮流侍御。
外官,指朝廷里的官员是九品,这里的九品指的是九卿,之前我们在上一篇文中聊过,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神祇,指的是天神和地神。
襄王的言外之意就是王室的内官外官设置的人数比较少,这些足以供给神祇了,目的仅此而已,并不是满足天子的个人私欲。
襄王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证明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没有什么特权,天子所拥有的甸服,内官外官,不是为了神就是为了百姓,天子本身没有任何私欲。
那么,说到底,天子就没有象征着天子特权的东西吗?当然有,是什么呢?
我们明天继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c8fa08f06ab1a9a4.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