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270279/69493ae111f4e9e3.jpg)
熊景明老师在深圳晚八点今年10月27号的讲座《留下家人的故事》中曾说:
写回忆录、家史或者留下他人记忆的口述史,是进入写作最简单的方式,也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做到的有意义的一件事。世间无人能代替你写下对往事的回忆。
这次老父亲来港小住,我就有意无意和他聊聊过去的事情,尤其他小时候的事情。75岁的老爸坚决不允许我用录音笔,也不太肯配合,更不热衷讲述。
13岁读一年级
老爸觉得自己童年生活乏善可陈,整天无所事事。13岁前,只记得常背着比他小四岁的妹妹在村里走来走去,下雨天坐在和他大伯家合用的客堂一角,偶尔也跟着村里其他小孩子瞎跑。
1957年,我的爷爷病逝,47岁。留下17岁的大伯,13岁的父亲,和9岁的姑姑,还有一位已经出嫁的大姑妈。其时,我的奶奶姚氏42岁。孤儿寡母,日子艰难。
当年读了很多书的爷爷,在乡下困苦的生活里,不知是心情绝望还是不负责任,生前坚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8270279/ba72ad15a17688f2.jpg)
所以,直到爷爷去世后,老爸才有机会去六里小学开始读一年级。因为大伯说,爷爷去世后,家里没有识字的人了,让年纪还不够做农活的祥云去读几年书吧。
妈妈曾说过,作为校友,她知道祥云小时候读书很聪明,虽然年纪比她大四岁,年级还比她低两级。但爸爸读书好,也是小有名气的。他们两个写的作文,数学考卷,都曾被贴在学校墙上展览。
爸爸自己说,应该是年纪大读书,理解力高了,接受力也强。当时学校叫他直接从二年级开始读,但他不懂,要求从一年级读起。不过呢,什么东西,老师一教,他就会了。这样他很快做到班干部,中队长,做老师的小助手,开心地过了四年小学生活。可惜17岁时,生产队开始号召所有劳力都要下地干活,他被叫回家了。
老爸说那时候很笨的,要是插班两年级,就可以读到小学毕业。身边也没亲戚指点,奶奶姚氏的娘家虽有几个能人,可惜离得远,在一个叫毛家村的地方。小时候我和奶奶去过很多次,从我家一路朝西走,要走很多很多路,经过很多很多村庄,快到我们土话里说的“西头角”。
我问,爸爸,你当时要是有机会读书,一路读上去,说不定就走出六里了。爸爸想了想,摇头,没用的,后来读书也没用的。要是没有邓伯伯,你和你姐也没出头之日,就算我和你妈读书好,在乡下,也没出路的。连城里的知识青年都要下乡来啊。你还记得那个李小平吗?他们就是嘉定镇来我们六里插队落户的。
我说我记得啊,那个李小平,一边和村里老人们捡棉花一边哭,大家教她烧饭煮菜,因为她不会用乡下的灶头。
![](https://img.haomeiwen.com/i8270279/f27ee1f7651b0a52.jpg)
不过,这四年的读书,令老父亲终身受益,他喜欢看报纸看杂志。喜欢听收音机,了解天下大事。乡下的老头儿,也是有精神追求的。
我还要问多点,老爸就叉开,说没什么多说的,苦日子有啥好说的。我说我记得你和奶奶吵架。老爸说,我二十来岁时,最烦你奶奶啰哩啰嗦,烦的不得了,于是想去当兵,避开你奶奶。所以,我要忠告你和姐姐,在儿子面前,做娘的不要啰嗦,男人都怕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