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奶奶今年97,是个有故事的小老太太。前半生苦,后半生福。她接受自己的过去,珍惜自己的当下,看淡世俗,与世无争,岁月静好。
出生在贫苦家庭,年幼丧母,跟着哥嫂长大,在战乱年间,与家人失散,在远房亲戚家长大,十六七岁早早嫁人,婚后三个月,丈夫被抓壮丁,随国民党去了台湾,一走便杳无音信。
丈夫离开后,约半年大儿子出生,隔几年又生一子,丈夫未归,也未改嫁,事出有因。丈夫的哥哥嫂子不能生育,膝下无子,见弟弟生死未卜,便让弟媳代孕,那个年代,不存在试管婴儿之说,说白了,就是违背伦理的事情。但孤儿寡母,又能奈何?就这样怀上了丈夫哥哥的孩子。孩子一出生,她便下地干活,妯娌在家坐月子。
她没有认命,没有屈从。两年后,她把儿子留给前夫的哥哥家,独自一人嫁给了同村从河南逃荒来的外来户。虽然穷,但对于勤劳的她来讲,算不得什么。59年饥荒,她果断随夫搬到五十里之外的一个村子,那里野菜多,不致于饿死。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郭奶奶搬到新的地方后,生活慢慢的在发生变化。日子虽然依旧苦,但内心的希望在冉冉升起。
目不识丁,但在辛苦劳作之余,背毛主席语是全村最厉害的人。大集体的时候,干什么都要走在前面,做最苦最累的活,起早贪黑,不分昼夜。
劳动能让人获得尊重。郭奶奶一家惭惭被全村人接纳,人和心从此便有了定居点。夫妻两人都心地善良,遇到比自家更难的人和事儿,都会出手相助。
在人口多,红利就多的时代背景下,郭奶奶也顺应形式增加劳动力,多挣工分,接二连三生育了六个孩子,存活四个,其中两男两女。不过,她并没有让孩子们全部在家务农,而是尽可能的全送去上学,至少初中毕业。她深知文化能改变命运,改变阶层。
事实证明这个没文化的妇人是多么睿智。她的孩子们后来一个接一个脱离农村。老大初中毕业,后来国企招工,被招去,努力成为正式职工,在县城结婚生子。老二小学毕业,后来参军去当兵,老三上高中考上师范,后来分工到县城当老师,没几年又走入行政路线,妥妥的铁饭碗,商品粮。老四初中毕业去纸厂上班,临时工,处对象结婚后自己开纸箱厂,生意红红火火,当起了老板娘。
郭奶奶把家操持的顺心顺意,同时也没有忘记前夫家那边的两个儿子。和那边时常有往来,像亲戚一样走动,帮扶。挤济那边的二儿子读书,农校毕业后分配到农技站上班,也是商品粮。几十年以来,从没间断走动,这边的四个子女和那两个儿子都相互往来,虽不同姓,但没因此而生分。
郭奶奶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从来没有恨过谁,从来不懒惰,对任何人都好,为他人着想。所以她的儿女们之间相处的都很和睦,以至于她的晚年幸福指数很高。
从艰苦岁月中走过来,她至始至终都勤俭节约。饮食上也很克制,每餐饭都会让,看谁碗里饭少了,就把自己碗里的拨一点过去,然后才动筷子; 看看菜少了,就少吃点; 有儿孙喜欢吃的菜,她就少吃或不吃那个菜……总之,永远坚持七分饱的状态。这可能也是长寿的原因之一。
她后半辈子也有个小爱好——打麻将。技术想相当不错,也教会了孙子孙女甚至重孙们。每到春节,孙辈们都聚到一起,热热闹闹的陪她打麻将,故意输给她。其实就是换个方式给钱她花,同时又让她高兴。这个爱好,使她经常用脑,所以96岁,也不没有出现老年痴呆症,而且记性还超好,儿孙们的生日都如数家珍,清清楚楚的记着。到时候提前预告。
郭奶奶一生都很勤劳,纵然九十多,也依然自己给自己找活干。她不想当个闲人。择菜,洗碗,眼神不好了,洗不干净。她就去遛狗,一只小博美。冬天怕摔跤,坚决不让她遛。春夏秋,一大早,她就出门,通常狗都回家老半天了,她还在路上走着。估计狗嫌她走的慢,都不愿意跟她出门,每次都是被赶出来,强行遛的。
这就是郭奶奶,有意思,有故事。前半生苦,后半生福。吃苦惜福,勤俭节约,有爱友善。一辈子活得知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