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充符》(五)

作者: 沙漠 | 来源:发表于2024-01-19 08:07 被阅读0次

卫国有个名叫哀骀它的穷丑男人,他丑到什么程度呢?恐怕用“恶骇天下”也不为过,不过他却有着一项那怕是帝王也不能与之比及的能耐,这个能耐我们可以用联系原文鲁哀公问孔子的话来理解:“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氾然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这段话可以简单地人道的视角理解为长“相恶骇天下”的哀骀它,不仅受到男人的青睐而且还受到君王的渴求,甚至连女人看到了他都不愿嫁给其它男人做太太而是宁可做的小妾。

孔子用他某次途径楚国的途中遇到一群小猪吮吸死去的母猪的乳汁不久就慌乱地逃离了,因为小猪爱它们的母亲并不是形体,而是主宰形体的精神,由此顺势提出了“才全而德不形”。

什么是才全呢?文中孔子说:“像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与誉,饥渴冷热,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天命的运行。它们日夜交替着展现在人们眼前,而人们的智慧却不能窥伺这些变化的起始。所以这些变化不足以扰乱本性的平和,不能进入我们的心灵。使心灵和顺豫乐通畅而不失去怡悦的天性;使日夜没有间隙地保持着与万物相处的春和之气,使心灵和万物相接而产生和谐感应。这就叫作‘才全’。”即在《养生主》我们提到过的放弃对生命、感情以及生活的安全感等的执着。

什么是德不形呢?孔子说:“平,是水静止的极端状态。它可以成为我们取法的准则,内心保持水的静止状态而不被外界变化所摇荡。德,是完满纯和的修养。德不露形迹,万物自然亲附不离。”其实就是在讲“德”,也就是使人复归本心且安居于本心——本心一项都无所不知的,它本质具足、本质清静。伏羲等上古明王既能使自己居于本心而行事又能使管辖范围内的人居于本心而行事,这就是“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这种从天道的角度解决人道的事,迫使鲁哀公不得不反思自己曾经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于是他在日后德某一天告诉闵子说:“开始的时候,我居国君之位而统治天下,执掌着治理臣民的纲纪而忧虑百姓的死亡,我自以为十分通达了。现在我听闻了至人的言论,担心自己没有实绩,轻率地动用自己的身心而使国家陷入危亡的境地。我和孔子并不是君臣,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次审查哀骀它这个人德行为处事,他就像静到极端的水一样,自己能清静的同时也能使周围的水域清静,即不定义和不分别。正如伯昏无人那样,十九年来他不能发现不了申徒嘉是一个断脚之人,只不过在他看来申徒嘉与所有健全的人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德充符》一文两个面都不出而只出现在别人口中的最高境界的人,即“至德之人”。

相关文章

  • 读《庄子》// 德充符(五)

    庄子·德充符(雅译) 续 子产说:“你既已如此, 犹且与尧争善, 估量你之德性, 不足以自我反省吗?” 申徒嘉说:...

  • 五绝.读《德充符》

    观念无形制,非凡可忘情。 浑然同一体,得道最充盈。

  • 《庄子》笔记54 2019-02-28

    德充符 第五 【原文5·9】 《德充符》要义 “道”与“德”是道家思想的关键。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得之...

  • 【二组第12天《庄子.德充符1》】

    “德充符”,即道德充满于内,万物符验于外,象征着完美道德的确立。 《德充符》讲了五个故事,故事的主人...

  • 庄子.德充符下13

    庄子.德充符下心得 德充符用了五个小故事做例证,阐述“德”并非“道德”“德行”,而是一种心态。 哀骀不说话也能取信...

  • 共读庄子12天《德充符》第一

    今日开始读《德充符》,德充于内,必然就要形之于外。一个人的容貌、言辞、器识,都是他“德”的标记,都是“德”...

  • 德充符

    文章结构 1.三个独脚人的故事,人虽残疾,但本性与常人无异。 2.丑人的例子,引出“才全”,“德不形”,应抓住根本...

  • 德充符

    我触摸的是现在的尘埃 还是昔日的城池 我濯足的是黄河的沙 还是沧浪的水 变幻的是天上的白云 还是地上的野草 永恒的...

  • 德充符

    德充符 德充于内,自有形外之符验也。 第一部分:兀者 1:兀者,王骀。兀者,受刖刑断足的人。 王骀,圣人也。...

  • 德充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德充符》(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bd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