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了一个月了,今天才看完这部电影。很遗憾又亏欠了吴天明导演一张电影票,但愿您的在天之灵能够宽恕我。
整部电影没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只有一股淡淡的质朴的忧伤,贯穿始终。对民族和传统的坚守,对于德行和操守的传承,把一代优秀的中国传统唢呐匠的形象勾描出来。影片以天鸣和其师父焦三爷对唢呐近乎偏执的热爱和坚守,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消亡的过程。
“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担的起这个责任。”这是焦三爷在把焦家班传给游天鸣时对众人说的话。是啊,真正的匠心,是深入灵魂。只有把一件事刻在心里,刻在灵魂里,才能永远都不放弃。焦三爷作为一个把唢呐吹到骨子里的人,直到离世,都还惦记着给天鸣的游家班添置一套新家伙,哪怕自己已经是身患重病时日无多,却还是把家里最后值钱的牛给卖掉。有人说焦三爷是吴天明导演对自己的塑造,而在现实生活中,吴天明导演也一直坚持匠心,每一部电影都认真细致。吴天明导演离世时,《百鸟朝凤》才刚刚制作完成,之后又做了几年的后期,直到今年才上映。
“《百鸟朝凤》是大哀之曲,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享用。”影片中焦三爷始终秉承传统的唢呐匠对于德行的坚守。影片中有个村庄的村长去世,村长的儿子带着亲属跪了满满一院子,请求焦三爷吹一曲《百鸟朝凤》,但是被拒绝了,因为这个村长排挤其他姓氏,这个村只剩村长一姓独大。后来另一位村长去世,因为德高望重,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虽无几个亲属,但是焦三爷依旧抱病为其吹奏《百鸟朝凤》,吐血了也不停。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只为大德吹奏,这才是咱们的民族魂魄;唢呐不重要,对善的甄选,对德的推崇才是这个电影的魂。老一辈用一直小小唢呐鼓推崇了民族精神,鼓舞终身大德,保持一个民族经久不灭的种性。他们对善的认知和坚守,早就将唢呐的作用推至技艺以外的高度。提示我们后辈,无论是唢呐或者什么,生存以外修养种性大德,不灭之魂。”而影片中焦三爷后来对天鸣说起收下他做徒弟,并决定传他班底的原因,也是因为看中了他的德行。事实证明他并没有看错,在整个班子分崩离析,没有一个人再尊重唢呐匠人,没有人再觉得能够吹一曲《百鸟朝凤》是一种荣耀时,游天鸣依旧选择了坚守,哪怕这坚守只化作一句:“我跟师父发过誓的。”仿佛说了这句话,就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这是焦三爷在游家班第一次出活后,天鸣来看望他,他乘着酒兴吹完唢呐时说的话。匠心,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做给自己看的。真正热爱你所做的事情,才会发自内心发自灵魂的去为之努力,并想把这一切做好。片中天鸣的父亲想了一辈子唢呐也没有吹上,便认为孩子能够吹唢呐是一种荣耀,而这荣耀也并不属于他人,而属于他自己。《百鸟朝凤》是唢呐匠人的看家之作,一生只传一人,而这一份荣耀也不属于别人,而是属于游天鸣自己。后来遇到洋乐队的冲击,他们为了尊严不惜与人大打出手,更体现了匠人的骨气。
“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是焦三爷病重后还在跟游天鸣说的话。在他看来,这是祖宗对自己的信任,这唢呐,不能在他的手里绝了种,断了根。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八百里秦川,也不能没有唢呐,我们泱泱中华,也不能没有唢呐。唢呐不仅仅是一件具象的事物,它代表了所有的传统民俗文化。影片的最后也表现了人们意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已经能够为时已晚。为了生计,天鸣的师兄弟们不得不外出谋生,结果一个手指在生产事故中被电锯切断了一根,一个在石棉瓦厂干了半年,肺部出了问题,连最基本的“四台”都凑不齐,到了焦三爷离世,只剩下那条老狗,和游天鸣一个人的《百鸟朝凤》的独奏。片中对唢呐匠人的窘迫困境的描述,正反映了如今传中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的现状。在生存与现实面前,匠人们被迫放弃钟爱的事业。这其中的痛苦与挣扎,磨难与煎熬,可想而知。
无论是唢呐,还是无常,都不可否认这部电影所传承的精神意义。对善和德的执著坚守,对艺术的一片匠心。尽管争议纷纷,但是不可否认吴天明导演的功力,以及他所拍摄的电影所传承的一贯精神。表达了他对于文化和人生的以及电影的思考,而这些东西,同样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思考。我想说的,是向匠心致敬,向坚守致敬。尽管这些东西已经日渐式微,但是我们依然看到,有人在继续秉持,继续向前走。片中描绘了曲折的土路,大片的河塘,几十里良田,四五个村庄;也描绘了现代的柏油马路,集市的车水马龙,乡镇的开化解放,城市的繁荣发展。通过乡土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向人们展示了如今的传统文化,生长在怎样贫瘠的土壤。物质的贫困,金钱来弥补;精神文化一旦失落,就很难再拾起。焦三爷的“抗拒”,是对是错?没有人说得清楚。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残守缺,但也不是全然抛弃。怎样去对待,去维护,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