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简友广场想法
《走向甲午》第二章 大国困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7)

《走向甲午》第二章 大国困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7)

作者: 阿史那 | 来源:发表于2022-09-24 22:21 被阅读0次

    起初,大清还认为“蛮夷”仅仅是拳头硬,文明开化程度与中华相距甚远。然而,在与英法等国进行深入接触后,大清终于意识到,他们与历史上的“四夷”截然不同。

    这些“蛮夷”不但拥有强横的武力,还有着灿烂的文化和发达的科技。从某种程度看,十九世纪欧洲文明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方面,甚至比同时代中华文明更为优秀。因此,这些“蛮夷”不仅不会被中国所吸引、所折服、所同化,还反过来认为泱泱中华是野蛮落后的国度,想要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影响中国、改造中国。

    如果“蛮夷”比“中国”更文明、更先进,那中国还算“中国”吗?“蛮夷”还是蛮夷吗?

    三千年来,中国“世界文明中心”的心理定位,就这样被“蛮夷”动摇了。

    自此之后,“蛮夷”的地位开始扶摇直上。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明文规定,中外文书往来,不得对外国人用贬义的“夷”来称呼,而是以“洋”替代。

    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

    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专业外交和翻译人才。

    1864年,首次翻译出版有关西方国际法的教科书。

    1868年,派出近代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出访欧美11国。

    1873年,同治皇帝在紫光阁接见六国使臣时,破天荒同意使臣们行鞠躬之礼、而非三跪九叩。

    在现实面前,大清帝国被迫与时俱进,按照“洋人”主导的国际规则来重新认识和理解世界。但与此同时,大清也力图最大限度维持“中国”传统势力范围,在被儒家文化长期熏陶的东亚、东南亚等地,小心翼翼地继续推行宗藩体制,与“去中国化”倾向艰难博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向甲午》第二章 大国困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ft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