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武汉

作者: 简书九爷 | 来源:发表于2021-07-30 21:46 被阅读0次

    农历 2019年腊月二十八的下午,儿子早早的回来,全然没有以往经常凌晨下班后悄默声进家门时的那般样子。快过年了,也许手头的工作不那么忙了,没在意。

    “明天我去出差。”儿子十分平淡的说着,似乎是在使用着商量的语气,没有过去的那种直来直去的硬势,不大适应。

    “哦?快过年了还要出差。”虽在嘴上说着,心里却暗自思忖:这家伙不会是趁着假期外出旅游吧。正打算问他是不是需要赞助一些银两,他却掂量着,字斟句酌:“单位公派,去武汉。”

    “啊!武汉?那里不是已经封城了吗,这个时候还出什么差?”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震惊的表情恐怕还没有什么恰当的词汇能够准确的形容出来。

    “是,出差去武汉采访,我自己报名和单位的一个同事一起去。”儿子肯定的说。听罢,楞住了:这绝不是开玩笑,大脑里一片空白。

    “我在非洲采访过矿难,采访过埃博拉。这次是陪同事一起去,我有经验,不会有事的。”耳边,儿子风轻云淡的继续说着。我知道,他是怕我们放心不下,尽力的宽慰。

    一时语塞,默默的看着儿子,像是看着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儿子以前历险的经历一下子浮现在眼前……

          一、过往的经历

          1.采访南非矿难

    那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发生军警镇压矿工罢工的事件,儿子是唯一赶到现场采访的中国记者。后来,记者站负责人回国述职。总结汇报时,用视频回顾了现场的场景。这时起,才真正的知道了事情的凶险。

    他说:头上盘旋着武装直升机,一边是荷枪实弹随时准备倾巢出击的军警,另一边是站的密密麻麻手持铁棍木棒群情激昂大喊大叫的矿工,大战一触即发。

    中间边上的位置就是各国媒体架设的长短不一的各种摄像摄影器材。其中,只有我们一家中国媒体。外媒都以为我们是日本或者韩国记者,稍有些脑子的也把我们当成是香港人,没有人相信我们是中国记者。

    事后,儿子在闲谈中逐渐披露了那个凶险的场面。警察与矿工开打后,媒体人第一拨慌忙驾车蜂蛹逃离。接下来的几天里,四处溃散的矿工,见人就打,见东西就砸发泄着愤怒。矿区十分混乱,很危险。

    儿子采访撤出返回时,慌忙之中把车开进了路沟。路过的各国记者的车辆急匆匆驶过,没人敢停下来帮忙。他们几个人七手八脚好不容易才费力的把车弄出来,幸好没有被人撵上。听罢,惊出一身的冷汗。

            2.采访非洲埃博拉疫

    赴埃博拉疫区采访的事情,儿子提都没提。事情过去了许久,从他嘴里的零散的闲话,才略显端倪。

    看过埃博拉的报道,记得网上有个新闻视频,印象颇深。其中,一个年轻的记者目睹疫区的惨状,有些悲壮的对着镜头哽咽:这里的民众竟然买不起一只普通的口罩,希望各界伸出手来帮一把。我可能回不去了,也不打算回去,我要在这里采访直到疫情防治结束。

    儿子说起这事时,他不无敬慕的告诉我,那个不凡的记者是他的同事,是个好哥们儿。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现在人们才见识到的 N95、防护服、护目镜、消毒剂……这些东西,他们早在埃博拉疫区采访时就曾熟练的使用过了。

    “没事,其实这次疫情还没有埃博拉厉害,我有实战经验,真的没事。”儿子见我沉思无语,继续淡定地宽慰:“过几天就回来,现在那里缺人手。”

    采访报道是记者的本职工作,这个大道理谁都懂。可是,毕竟儿子是亲生的,况且只有一个。

    “不过就是去采访,又不是直接去医院抢救病人。其实,医护人员的风险最大。”儿子说的是大实话,瞬间,竟有了“前边有人在挡子弹”的念头。

    毕竟采访也不会直接接触到病人,想到那些义无反顾奋战在武汉疫区一线的医护人员,心里宽敞了些许。轻声说了句:“千万千万小心,一定要注意安全。”叮嘱儿子备好口罩,就由他自去收拾。

    低头接着自顾自的摆弄手机,快过年了,各种问候不少都是必回的。心乱如麻,发送微信的问候语“春节快乐”敲成了“春节快了”。接下来,家里人各怀心事,默默无语各干各的事情。

    腊月二十九的下午,儿子与同事搭上停航前最后飞往武汉的航班急匆匆的赶过去。从此,我的那颗小心脏随着航班的起飞也高高的悬了起来。

            二、在武汉疫区

    儿子到武汉疫区已经有几天了,说好了,每天都要报个平安。头两天还能在微信上聊几句,过后再也没有了及时的应答。

    多问几句,半天才有了回应:“烦不烦,忙着呐!”是不是有点贱,挨了抱怨还满心欢喜:“好了,总算是有回音了,没事!”心里平静了些许。过了几天,真的就没有了应答,好像人间蒸发。

    儿子那里一半天的没有了音讯,火急火燎要上房。正寻思要不要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一下情况,“滴、滴、滴”的手机响了起来,有微信来了。急忙点开手机屏幕,微信中就一个字——“嗯”。这就是期盼了大半天的结果!儿子这次回复的间隔时间是14小时28分。

    嫣的,怎么的就想起了侯宝林说过的家喻户晓的相声段子:老爷子每每被楼上半夜才回来的年轻人扔皮鞋砸地板的声音所惊醒,为了另外一只皮鞋落地,竟然眼睁睁等到天亮一宿没睡。

    亏得当时还能有这个念头,这可不是平常作为观众听到这个包袱时必须有的开怀大笑。讪讪自嘲过后,忽然间想通了,每每等着儿子的回复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在等待着某种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发生吗?真是糊涂!

    从此,不再打扰,只是专心查阅儿子发出的新闻稿,见字如见人嘛。有一二天,没有看到他发的稿子,又开始忐忑了。

    还是在疫情防治有了头绪,形势有所好转以后,有机会与儿子搭上话了。很自然的问起了这茬儿,查问那两天是不是有什么状况。“怎么可能每天都发我写的稿子,其他同事也不是白来的,真是的——”

    明白了吧,接下去一定又是那个常用字。还好,这次儿子忍住没打出来。又一次犯傻了,是不是父亲在儿子眼睛里总是傻傻的。

    随时查看儿子微信上的朋友圈,这也是掌握儿子动向的一个渠道。朋友圈里发的大都是身边的实时近况,基本上是每个人的真实动态,可信度较高。

    用过了多余平时几倍的精力仔细的查看,还要加上认真的分析。别说,很有些收获。

    查看儿子微信的朋友圈,结合已经发出来的新闻稿,可以大概看出他的活动轨迹:那天去了火神山,这个时候到过金银潭……对了,开车去一个社区…哦,网上热议的骑车赶路几百公里回医院参加抗疫的小护士,是儿子他们采访报出来的。

    还有,快递小哥,部队援鄂队,夫妻抗疫医生,战地婚礼。对了,已经有说是他们第一个报出了疫区医院一线缺少防护用品、医护人员疲惫无后援……呦呵,遇到糟心事啦,怼了那个不负责的社区的负责人……

    在每天的信息分析中,看出来儿子平安无事,在正常的工作,心境自然慢慢好起来。

    武汉疫情防治走上正路,儿子的单位及时派出第二梯队增援,形势逐渐好转起来。这时,可以抽空与儿子聊上几句了。

    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担忧,只是担心他长期熬夜工作会伤害到身体。武汉的疫情防治已经见效,一些援鄂医疗队开始撤离。新闻报道中多见到闭仓、解封、惜别等字样,儿子就快要回来了。

    儿子与一起在武汉疫区完成采访任务的同事,于三月底返京。那天,正好是儿子的生日。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紧张与焦虑,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那些日子,每天都是大晴天,明晃晃的太阳温暖着经过寒冬的大地,春天来了。

            三、看到祖国未来的希望

    平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一直悬在心中的疑问: 武汉抗疫中涌现出来许多年轻人的英雄事迹,这些80、90、甚至00后的年轻人,既没有经历战火硝烟的熏陶,也没有经历老一辈人的磨难与社会动荡,他们究竟是从哪里获得的勇气与胆量?

    扪心自问,在他们这样的年龄,面对这场大疫,我能像他们那样义无反顾只身前往、面对那个令人胆寒的场面吗?

    大疫面前,奔赴武汉疫区的人们,同样具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恐惧忧愁,在生死面前他们也会掂量、权衡前进还是后退。

    然而,在当时,他们想到最多的是为救治患者、控制疫情作出自己的努力。在生死抉择之际,他们能够战胜恐惧,面对死亡勇敢迈出坚定的一步!从那一刻起,他们的内心充满战斗的激情与渴望。

    现在的年轻人,受到老一辈革命家、无数革命先烈事迹的影响,感受到中华民族卫国、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在他们的身上,再次展现出中国人民英勇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人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奔赴武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gc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