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念之转》

《一念之转》

作者: 阳光嗨 | 来源:发表于2021-07-31 16:44 被阅读0次

《一念之转》第一讲

00:19:22

《一念之转》第二讲

00:20:38

《一念之转》第三讲

00:18:31

———— 智慧行 ————

×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黄启团,朋友都叫我“团长”,我从事心理学工作23年,我不是专家,我是心理学用家。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心理学书籍《一念之转》。在分享这本书之前,先跟大家讲一个故事。

01

在一次《教练式管理》的课程上,有一位学员找到我,想请我晚上帮她做一个个案,我讲课期间通常不接个案,因为站着讲四天课程,挺累的。但这位学员在向我讲述她的痛苦时,眼泪已夺眶而出,看到她因痛苦而扭曲的脸,我不忍心拒绝她,于是,在晚上休息时帮她做了一个心理咨询个案。

这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办了一家挺不错的服装企业,一年的产值有两三个亿,而且,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老公是公务员,很爱她,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看起来她应该过得很幸福才对,可是,从她脸上你却能清楚地看到,她前半生都活在痛苦之中,因为她的脸总是紧绷着的,你很少能看到她的笑容,就算偶尔看到她笑,那也是为了礼貌而挤出来的假笑,这种笑比哭还难看。

这位外在条件这么好的企业家,为什么内心会如此痛苦呢?

原来,她是一位弃婴。她在城市家庭长大,本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可惜她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在那个只能生一个孩子的年代,父母为了能生一个男孩,她一出生就被送到了贫困的农村,所以,她没办法享受城市的生活,只能跟所有农村里的孩子一样,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长大。

贫困并不是她痛苦的原因。在养父母家里,她有两位哥哥,从小就受到哥哥们的排挤,说她不属于这个家庭。因为她的到来,分走了本来就匮乏的物质,哥哥们当然不开心。为了讨得养父母和哥哥的欢心,她从小十分努力,几乎包揽了家里所有家务,而且,读书成绩也十分优秀,是家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孩子。可是,不管她怎么努力,在养父母心中,她都不如哥哥们重要。

我原以为这是她自己的主观感觉,但她向我讲述一段经历时,哭得撕心裂肺。她说大学刚毕业不久,父母就给她施加压力,要她早点结婚,原因是哥哥要娶老婆,需要彩礼,家里没钱,要拿她的彩礼帮二哥娶老婆。她后来认识了一位男朋友,还没有深入交往,父母知道后,想方设法私底下找到了她的男朋友,向对方索要彩礼。她知道后跟养父母吵了一架,从此之后就很少回乡下的家了。她说,她的养父母伤透了她的心,她在养父母心中就是一颗摇钱树。

她结婚后,生父母找到了她。这时她才知道,生父母一直知道她在哪,也多次偷偷地看望过她,也知道她所受的苦,但却从来都没有出手帮过她。自从见过生父母一面之后,她再也没有联系了,因为她恨他们。她一遍遍地问:为什么要把我送走?为什么当时我那么穷的时候你不帮我一下?为什么我读大学交不起学费时你们不帮我一下?你们是城市人,本来是有条件帮助我的,可是为什么要等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才来找我?现在找我能还我一个幸福的童年吗?

她自己给了这些问题一个答案:是我不够好,所以,生父母不要我了;是我不够好,所以养父母才不爱我;是我不够好,哥哥们才排挤我……

于是,她的前半生一直在努力地做一件事:向所有人证明自己。

读书的时候,她努力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考上了重点大学,可是,她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好;

工作后,她努力工作,成绩突出,可是,她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好;

为了证明自己,她离开待遇优厚的公务员队伍,下海创业,可是,就算她现在的企业已经相当成功了,她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好;

为了证明自己,她对自己十分苛刻,不允许自己有一刻的放松,虽然现在事业有成,但总是觉得不够。她不仅苛刻地要求自己,也同样苛刻地要求身边的人,以至于在她手下工作的人都倍感压力。用她儿子的话来说:“妈妈是不会笑的”。因此,不到四十岁的她看起来仿佛是年过半百的人。

她来上我的课,本来是想学管理的,没想到我讲的心理学内容,让她尘封已久的苦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02

我问她:“你认为你受的这些苦,都是因为你不够好,是吗?”

她说:“是的”

我问:“真的吗?”

她:“真的。“

团长:“你能确定这百份百是真的吗?如果你不够好,你能考上大学吗?如果你不够好,你今天能成为企业家吗?和你两位哥哥比,你们现在谁的生活条件比较好?你能百份之百确定你真的不够好吗?”

她一下子无言以对,因为她其实知道她自己很优秀,只是内心一直有个声音认为自己不够好。

她:“我不敢确定……“

团长:“如果你坚持这个想法,会有什么后果?“

她:“我会很难过,我要处处证明自己,我不敢让自己放松,我活得不开心。”

团长:“你能让自己坚持这个想法,同时又开心地生活吗?”

她:“不能!“

团长:“那你能找到至少一个理由,让自己放下这个想法吗?“

她:“我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放下这个想法。比如,我可以开心点,我可以放松生活,我可以不恨我的父母,这样我就可以跟他们来往,毕竟他们是我的父母。“

团长:“如果没有这个想法,你会成为一个怎么的人?“

她:“我不知道,至少我会开心点吧,我现在什么都有了,不再是当年那个要什么没什么的小女孩了,就像我老公经常跟我说的那样,你还拼什么?究竟拥有多少才够?其实这些道理我都懂,我就是心有不甘,我原来就是想让我的生父母知道,他们当年不要我,是他们的错。“

团长:“你的生父母现在老了,想见你,你现在有能力了,你不要他们了。你的生父母当年遗弃了你,你现在遗弃了他们,你跟他们又有什么区别?你不也变成了你恨的那种人了吗?“

她久久没有说话,陷入了沉思。然后,她投头看了我一眼,笑了,笑得很纯真,这也许是她三十多年来最真的一次笑容。我知道她放下了那个固执的想法。

果然,第二天,她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说她开心多了。然后,我留意到她在课堂上笑容也多了,不再是以前那种礼貌性的假笑,而是发自内心的笑。

03

以上我使用的问话方式,是我从一本叫做《一念之转》的书中学到的。当然,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还用了咨询的基本技术,比如催眠、情绪释放、觉察等,但核心的转念部分是来自这本书。

《一念之转》的作者拜伦.凯蒂是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1986年以前,她跟所有人一样,生活在各种痛苦中。先生从花园回到客厅,那一脚泥会让她抓狂;孩子满屋乱丢的袜子会让她情绪失控;先生不说爱她时,她会很失望……她总认为那是不应该的,于是,她跟所有人一样,内心“应该”的想法总是与事实在对抗,因此生活和工作冲突不断,矛盾重重,最终导致婚姻失败,苦不甚言。

1986年那一年,在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之后,她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她家附近的沙漠独处,专注聆听内心的声音。突然间,她醒悟到,人生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内心的想法,与外在的事实对抗。她指出:“造成我们痛苦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想法。”所有的痛苦,正是你的想法与真相争辩所导致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

从此,她开始与真相做朋友,过上了开心快乐的生活。后来,她用自己感悟到的方法去帮助那些痛苦的朋友,发现很有用,于是,她开始推广她感悟到的方法,把它称为“转念作业”。这本书就是她的方法总结,以及她做过的大量案例汇总。

为什么拜伦.凯蒂能够在一次觉悟之后,改变自己的整个人生呢?而且,她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自己解脱,同样能够帮助其他人从痛苦中解脱,证明她发现的方法是有效的。如果你也跟作者一样,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如意,请听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她书中的方法。

拜伦.凯蒂把事情分为三种:我的事,你的事,老天的事。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没管好“我的事”,却总是去越界管“你的事”和“老天的事”。我们的大脑中总是一大堆“你应该怎样?”、“他应该怎样?”、“事情应该怎样?”,甚至“老天应该怎样?”的声音,当事实与我们大脑中的“应该”不相符时,我们就会难过,总想与事实进行对抗,于是,生活充满冲突,在冲突中不是两败俱伤,就是自己伤痕累累。

比如,作者的先生保罗喜欢抽烟,而她讨厌抽烟,她认为保罗不应该抽烟。可是事实上保罗正在抽烟,事实与她的想法不符。于是,她内在的“保罗不应该抽烟”这个想法让她很生气,她表现出来的态度就十分不友好,她要跟“保罗在抽烟”这个事实进行对抗,那么她就会指责先生。而保罗面对她这样的态度会改变吗?当然不会,因为每个人都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于是,这样对抗的结果,两人的关系就会恶化,关系不好,她就会更加痛苦。这样的结果,在香烟的尼古丁还没有杀死她先生之前,她的愤怒先把她自己杀死了。那么。什么东西才是最有毒的?什么东西比香烟更具杀伤力呢?

我想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正是“保罗不应该抽烟”这个想法!因为一切都是从这个念头开始的,如果没有这个念头,就不会有后面那一连串的事情发生。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我们对那些不好的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任由那些不好的行为伤害自己吗?

当然不是,作者认为,你要做的是管好你自己的事。以上面例子为例,保罗抽烟是事实,如果你内心的想法是“保罗不应该抽烟”,这是与事实不相符的想法,是在管“别人的事”。如果作者不喜欢烟味,当保罗在抽烟时,她接受这个事实,不与事实对抗,那么她就不会生气,也不会对她的先生产生任何负面的评价,这样,她对先生的态度就会完全不一样。她会在事实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她也许会和颜悦色地对先生说:“亲受的,我不喜欢烟味,香烟的味道让我感到难受”,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我的事”。

先生是爱她的,爱一个人,当然不愿意看到对方被自己的行为伤害,这时,保罗也许会灭掉香烟,或者至少会离开她,到花园外面抽烟。这样,事情不就完全不一样了吗?

所以,与事实对抗,与真相对抗,并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相反,接受真相,在真相的基础上采取自己的行动,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

作者最大的醒悟就是这一点,她发现,她前半生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内心那些与事实对抗的念头,只要能够放下那些不真实的想法,痛苦就会烟消云散。

04

在这里,我想跟各位补充一个心理学的原理:ABC法则。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对这个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看法在这个理论中被称为“信念”。

人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脑子里有一些破坏性的信念,这些破坏性的信念,又称为“病毒性信念”。每个痛苦下面都有一个“病毒性信念”。当你能够觉察到这个想法,当你能够转变这个想法,你的人生会发生改变。如果你能顺着痛苦找到这个想法,然后改变它,你就能够改写你的人生。

所以,痛苦下面藏着一份礼物。

那如何才能改变信念?要改变信念,你首先要找到那些“病毒性信念”。如何才能找到这些信念?从你的故事中,故事就是信念的呈现。所有的故事都是未经检验、未经审查的信念。

故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根据故事预测未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可是,故事会阻断我们当下的体验,让我们远离真相。没有故事的人生是活在当下的,这就是“慧”。所以,我们需有智,同时,也需要慧。慧,就是对故事保持觉察,跟当下的真相在一起。

如何才能转智为慧?作者总结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用四句问话,就可以帮你改变人生。这四句问话就是我前面案例中使用过的方式。

首先,从抱怨开始,因为抱怨中藏着人生大部分的痛苦,抱怨里基本上都是病毒性的信念。当你从自己或者别人的抱怨中发现了那些病毒性的信念之后,你可以问下面这四句话:

1、 那是真的吗?

2、 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吗?

3、 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

a) 你能否找到一个理由,让你放下那个想法?

b) 你能不找到一个理由,让你毫不焦虑地持有那个想法?

4、 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

当你能够熟练地使用这四句问话,就像我前面那个案例那样,你可以化解自己或者别人人生中大多数的痛苦,就像作者一样,成为一位自己解脱痛苦并且有能力帮助别人解脱痛苦的助人者。

当然,关于这四句话的使用,书中还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和案例,我下次再跟大家分享。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亲自去阅读这本书。

关闭

相关文章

  • 《一念之转》

    《一念之转》第一讲 00:19:22 《一念之转》第二讲 00:20:38 《一念之转》第三讲 00:18:31 ...

  • 2017-06-28

    一念之转

  • 卢情绪第十八天 - 草稿

    第18天。 今天我们来教大家一个瞬间转化情绪的独门的方法, 就是《新一念之转》。 一念之转。 一念之转里面它有四个...

  • 本周阅读分享

    这周在读这几本书:《张爱玲全集》、《刷新》、《少有人走的路2》、《零极限》、《一念之转》。 其中《一念之转》、《零...

  • 谢谢你,曾拒绝我——在拜伦·凯蒂语录中修炼心智

    国际著名心灵导师,享誉世界的心灵书籍畅销作家,美国著名的“一念之转”(又名“功课”)理论的创始人,著有《一念之转》...

  • 自我肯定6.30

    2019.6.30自我肯定 我早上在线分享了<一念之转>。 1.肯定自己是个对自己要求较完美的人。<一念之转>这本...

  • 停止与“应该”“不应该”对抗

    ——《一念之转》的启示 听心理学导师黄启团老师领读身心灵导师拜伦· 凯蒂的《一念之转》,有较大的启示,去读了原文。...

  • 起心动念之间

    《一念之转》书名很是引起我的兴趣。 听完了一遍《一念之转》,看了前边的序言,有很多的感慨,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

  • 《一念辶转》读书会

    早上参加了朋友开展的领读活动,读的书名叫《一念之转》,其实在之前的日子,我已经初步的体验过了一念之转的基础效果,所...

  • 《一念之转》读后感之五:我是解决者

    【日更第625天】 阅读《一念之转》的第6天。读完了全书,但转念作业、一念之转的历程并不会结束。 这本书不是读完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念之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kk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