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想法读书
家国情:我与曾国藩的一次精神对话

家国情:我与曾国藩的一次精神对话

作者: 简大橙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4-24 16:57 被阅读0次

      深夜,我静坐在书桌旁,脑海中浮现着一个又一个画面,好像五千年的历史只在我弹指一挥间,我仿佛看到了盛世里的欢腾,好像听到了沙场上的号角,闭上眼睛,又好似能嗅到一丝笔墨的芳香。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中华民族的气概。想到这里,一个名字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曾国藩,我没有刻意的去定义他的身份,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他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他也可以是一位教育家,他更是儒家最后的一个圣人。带着一份崇敬和一份惋惜,我慢慢的闭上了眼睛,走进那个时代,和曾国藩先生进行了一次精神对话。

      那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南京,已入花甲之年的曾伯涵先生正伏在案前,似是在写些什么,我猜他大概又在写日记了。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也不知是在写什么,只见先生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叹息,一会儿却又坚定了眼神。我走近案台,凑近细看,纸上几个醒目的大字“湖南必非安静之土”,我意识到先生的故乡就是湖南,大概是思念家乡了把,我曾经也在想此时的曾国藩先生早已是功成名就,风光无限,晚年却不选择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现在大概明白了,虽然太平天国已被平定,但仍免不了会发生动乱。

    我的目光被那一排排整齐的书籍吸引,这些书大部分都是古书典籍。我知道,先生酷爱读书,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中位高权重而又能全身而退,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受这些书籍的影响。特别是在他扑灭太平天国后,正是处于“不能退,不能随”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他拒绝称帝,另一方面清廷对其倍加猜忌和防范。他曾考虑过解甲归田以避祸,但被幕僚谏止。理由是,他已于太平军结下了深仇大恨,如果不手握兵权,必有身家性命之虞,即使朝廷放过他,仇人也绝对不会放过他。最后他想到了一个高招,这就是裁军。但裁军暗藏玄机,那就是裁湘留淮,裁陆留水。裁撤湘军以释清廷猜忌,保留李鸿章的淮军,并力保湘军水师转为正规军,既保存了实力,又确保了自身地位和安全,实现了“吉”的结果,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功高盖主而寿终正寝、善始善终的奇迹。他不仅自己爱读书,在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中也时刻提醒要多读书,他不止一次在给儿子的书信中希望儿子能好好研读自己喜欢的那些书。

    夜深了,曾先生没有回房休息,而是坐在窗边的椅子上,望着天边的明月慢慢陷入无尽的黑夜。我走上前去,小心地问了一句:“夜深露重,您怎么还不休息呢?”先生愣了一下,苦笑着说:“家国未定,无心入眠。”是啊,此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外国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外的科技革命还在进行,而中国却停滞不前,外国人思想的前卫,国人思想的愚昧无知,这让一位忧国忧民,忠心耿耿的老臣该如何心安。气氛略显凝重,我赶紧说道:“您组建了湘军,平反了太平天国,主办洋务企业,现在也是德高望重,日后必定名垂青史。”先生轻笑了声,说到:“名垂青史倒不必,我只求别遗臭万年啊!”我一下不知说什么才好,的确,直到今日,仍然有很多人误把先生当作奸臣,或许是因为当年的湘军屠城,让曾国藩成为了一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甚至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变成了过大于功的人。想到这里,我也只能说:”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无瑕的人。“曾老沉思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说到:”或许吧。“看着眼前的一切,我又想到了另一位晚清名臣,同时也饱受争议的人,李鸿章,有治国的才干,有统军的本领,更有心怀天下的气概,可他们还是拯救不了这个民族,因为他们都生错了时代。其实历史上不乏有真才实干之辈,但大部分都生错了时间,他们本为人中龙凤,却不得不呕心沥血支撑将倾的满清,让人唏嘘。

    夜更深了,曾老终于起身,缓慢走回房间。

    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房,端坐三刻逝世。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

    记得那晚,先生回房前,我说:”您相信吗,百年后的中国会让世界仰视。“先生会心一笑,道:”我当然相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国情:我与曾国藩的一次精神对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of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