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搜索逻辑一词的时候,页面上就跳出来这本书,感觉自己是读过的,但是印象不深。因为好奇,内容也不是很多,不妨再读一遍。
说实话,没有给《我们如何思维》作书评真是一种遗憾。写的真好,有些部分能够准确地揭示内心的困惑,比如如何引导学生的兴趣?初步对产生兴趣原因作解读。还有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语句经典,耐人寻味。
学习有两种状态,一是刻苦吸收,努力思索,二是“柳暗花明”,的蓦然惊喜。应该是正应对那一句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归根到底,用一个简单的词概述,就是“心态”。突然想起来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所讲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所得,则欣然忘食”的境界。
按习惯来说,读书往往给自己内心的想法找例证,希望反过来,有更多发现,不同于此时的自己。
从题目看,《神经的逻辑》关键词是神经和逻辑。一位大爷语言怪异,被医生判断为安东综合症。
“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有一个系统在静悄悄地处理着我们看到,听到,触摸到和记得的一切,在我们与环境的互动中,我们的脑不断受到无数感觉的轰击。一位电影剪辑师会将所有的镜头和声音汇集编排,剪接出富有意义的影片,而人脑深处的逻辑系统也会将我们所有的思想和知觉组装成一个合理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断丰富,最终成为我们的人生经历和自我感。”——感觉有点像《楚门的世界》。
好一会理不出头绪,呆呆等着大脑灵光乍现的时刻。作者接着讲有关大脑的各种病例,我有点不耐烦地倾听,心里想不出这和自己好奇的部分有什么关系。
论习惯,自控和人类自动行为的可能。“如果说习惯是我们的第二天性,那它就是在阻止我们了解自己的第一天性,它的残酷,它的魅力,都是习惯所不具备的。”
但是习惯有一项特别的技能,假如一种行为成为习惯就能够根据惯性自助前行,比如说学习这件事,如果把学习养成一种习惯,形成如同吃饭睡觉一般自然的行为,就减少了思维或者说心理上的负担,能尽量避免犹疑心理带来的阻力。
吃饭的时候,注意舍弃惯性思维。有意识挑选健康食物,注意节制食物的量,就可能避免过度进食。
总之,充分利用两种模式,一种是习惯性,一种是自主性,让它们相互交织,在脑海中起作用。
想象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运动员吗?
心理演练不仅能提高身体的表现,甚至还能增强肌肉的力量。
躯体标记是一种情绪记忆,是我们的脑在重新陈列过去获得的信息,也就是直觉。
我们能记得没有发生过的事吗?——论记忆、情绪和自我中心的脑。
“他还很年轻,不知道人的内心会丢弃坏的记忆、放大好的,而且多亏了这个巧妙的作用,我们才得以撑起过去的重担。——马尔克斯”
对于学生来说,越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代入感越强。增加记忆中的强化作用越强,这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看美好的电影是能够给心灵正面力量的,叠加产生力量,美好遗留美好。
情绪对记忆有很大作用,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促进器。
斯特鲁普效应——一旦颜色和名称不相符,相互矛盾的知觉信号在我们脑中产生冲突,使反应的时间增加。催眠可以解决?
阈下信息的真实性和它对我们的影响。任何到达我们感受器的事物,都有可能微妙地操纵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随之做出的决定,而整个过程我们都毫无知觉。阈下刺激确实有一些效果,但效果没有大到能够彻底改变行为。催眠的作用要高于阈下,是方式上的改变,不回避意识并改变意识,诱惑对象放松监督和分析,将头脑用于想象,指导他们被动地吸收体验,而不是时时监控自己的行为。
用比较隐晦的方式建立积极的心里联想。暗示的方法更为有效。为之创造一个意象,暗示性“你觉得~~~”。是一种对于新观念和新信息乐于接受和反馈的开放状态。越代入场景就越是能开放地接受其中的暗示。(教育中,可以用正面积极暗示的方法引导,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表演,代入情境,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感悟)
越是疲惫越是容易受到暗示。树立“勤”的观念。亚普科定义了35种能为广告增添催眠效力的特质,胡萝卜原则,和谐,积极暗示,主导效应(打动观众最主导的情绪),连锁暗示,迷惑(产生悬念),可视化,类比。广告和催眠有很多共通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