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我到现在为止,唯一一份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的工作。这份工作,我是公司刚进入南京,招的第一批人,从业务一开展的时候做起。直到公司业务遇到困难,改变运营模式,我也还在。最后公司收缩,把我们推荐给电信运营商,我从头到尾没有打过辞职之类的主意,这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里也属难得。最关键的是,我在这家公司解决了我的婚姻大事,让我的人生节奏非常紧凑,几乎是一点没耽误。
这家公司的名字呢,我就不说了,因为原则是,本书不会出现任何单位名和人名,但是这家公司的特点非常鲜明,稍微提个两句,其实也很容易猜到。
这家公司的总部位于浙江杭州,主业是做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承包,开发增值业务,最大的特点,是公司老板拥有一个汽车拉力赛车队……
提到这个汽车拉力车队,是不是就和点名差不多了?全国拥有汽车拉力赛车队的老板有几个?更何况那么早,2004年的时候就有车队了。至于今天这个车队还在不在,那我就不知道了,自打我离开这家公司之后,也就没有再关心过。
照理说,这家公司的老板关系都在浙江,应该只在浙江做业务才对,但那时候公司老板的雄心还是比较大,他想把业务扩张到其他全国,离浙江最近的,就是江苏了,于是,公司就跨出了迈向全国的第一步,安排一个老总,带着七八个骨干员工,踏足了江苏,来到了南京,和江苏的另一家电信运营商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始了江苏的运营。
业务运营肯定需要人,他们就在一场招聘会上挂了牌子,也在那场招聘会上碰见了我。
我一看招聘条件,要法学专业,好像还有金融专业,专业对口嘛,我就没有犹豫,直接当面申请了岗位。当时招聘柜台前坐着的好像就是这个总经理吧,也可能是其他人,我印象不深了,当时的公司正处于求贤若渴之中,要从零开始开展业务了,所以经过简单沟通之后,我就入职了,小企业,流程很简单。
我在这里做的是什么业务呢?
说白了,就是最早的个人信用消费。
还记得小的时候,有见识的大人,包括父母,也包括学校的老师,都会跟我们吹嘘美国的好,他们经常说的一个例子就是,“知道不?美国非常先进,美国人可以不用花钱就买东西哦。”“美国人都是先上大学,先买房,工作之后再慢慢还钱,这叫信用消费,中国是没有的哦。”我们小孩子都没经历过社会,哪懂得这些,大人说美国好,信用消费牛逼,那就一定是好了,不花钱就能买东西,难道不好吗?
现在看来,这算什么嘛?不就是美国很早就建立起的个人信用体系,所以可以用借贷的方式提前消费吗?在当时的中国,企业贷款应该早就有了,但是个人信用消费这个概念,还是个新鲜事物,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到了今天,借助大数据,中国的个人信用消费体系比美国都先进了。
好吧,2004年的时候,中国还没有个人信用消费的概念,当时公司的大老板和高层可能是懂这些的,但是我很怀疑身边的同事们是否知道自己干的是什么,反正大家都是跟着公司的指挥棒,按部就班的操作罢了。
我们具体做的是什么业务呢?
其实,就是今天已经烂大街的固定消费送手机,签两年合约,每月固定消费,免费拿手机……
这么一说,是个人就明白了。如今在中国的几家电信运营商手上,这种业务叫基操,基本操作。如果你在电信运营商那里办一个新的电话号码,以个人名义签约,按照每月最低消费标准,承诺连续使用一年或两年,电信运营商就会白送你一台手机。
2023年,还有人不知道这种操作的吗?有的人电话号码不是跟一辈子的,所以想要换手机的时候,干脆就去和运营商办个新号码,签个两年合约,领一部新手机,相当划算。
如今的这种个人信用消费非常成熟,因为大数据的原因,个人越来越重视个人征信,企业也可以凭借信用消费扩大销售,是个双赢的局面。
但是当年,那家企业来南京推广这项业务的时候,还不为人所知。
我们的工作,就是各人分头行动,一人蹲点一个运营商的营业厅,在客户想买手机的时候,给他提供这种签约两年最低消费,就送一台手机的业务。办理这项信用消费的业务,客户需要签约一大堆资料,还要留身份证复印件,有的时候还留房产证复印件,因为怕别人拿走手机,用几个月就停机了,不再按承诺的标准消费了。
今天肯定会有人说,一个破手机而已,用两年时间没问题啊,反正每个月也正常要付电话月费的,一个月一两百块钱罢了,白拿你手机?至于嘛。
其实,这件事儿还真有风险,因为此一时彼一时,那个年代是2004年,手机就是当时最时尚,最潮流的消费项目。如果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你拿个最新的手机出来,就会很有优越感。当时手机是可以带来优越感的消费品,所以,就一定会有人选择超过自己消费能力的产品。
明明这个人每个月电话费只需要100块钱,他一定要选择300块钱,连续两年的套餐,就是为了免费拿到那个最新最高级的手机。用了一年,新手机又出来了,他就不管不顾,直接把前面那个套餐号码扔了,再去办个新号码,再领个新手机。
遇到这种人,公司就要蒙受损失了,为什么电信运营商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另一家企业来做?而不是自己做?就是为了避免运营商自己的亏损,如果有客户免费拿走一台手机,但没有消费到规定的额度,就要由企业承担未消费的那部分金额。
今天的人肯定不太能理解,为了一个破手机,就要破坏自己个人的征信,值得吗?在今天看来确实不值得,那是因为今天的手机消费,是一笔很小的消费,早已不为人重视。但是破坏个人信用的人,一直都存在。
如果一定要在今天的消费里,找到当年手机消费那种感觉,其实也能找得到。那时候的手机消费,有点像今天的什么呢?就像今天消费汽车。
今年是2023年,拿出一台苹果手机,已经无法装逼了,一万块钱根本就不叫个事。
如今要想在和别人的社交中体现出优越感,那就一定要开豪车,还要奔驰、宝马、奥迪这些品牌的车才行,对不对?特别注意,不能是最低档的系列,奔驰不能是A系列,也不能是C系列,入门就要E系列,AMG、CLS是最好;宝马不能是1系列,也不能是3系列,入门就要5系列,M系列、Z系列是最好;奥迪不能是A3,也不能是A4,入门就得是A6,TT或者各种四驱Quattro是最好,对不对?
如果你买了这些品牌里的低档系列,在现实中倒是没什么,因为现实中一般没人敢当面喷你,无论你买的是啥,别人当面都会说你的车好好好,不错不错,哎哟还是个BBA,高端大气上档次,夸得你心花怒放。
可是在网上就会各种被人喷,“哎哟,没钱还装逼,有钱买个56E啊,买个13A算什么?就为了BBA那标嘛?真是越穷越骚气。”
开个玩笑,13A的车主不要往心里去,我只是以此为例,说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嘛,对吧。不管买什么品牌,什么型号的车,只要符合自己的消费能力,就是好车。
就像我,我就开个国产的宝骏510,一起办下来8万块钱都不到,13A的车主被我举例了,心里不爽了就喷我好了,尽管喷没事的。
对这个问题,我是看的很开的,没必要啊对吧,但是有人就看不开,哪怕没有消费能力,也要选最新潮的,最贵的,最有面子的。在社会上走过几年,都见过这种人吧,三四十岁,没个正经工作,整天在社会上瞎混,一点固定收入都没有,还特别爱面子,特别喜欢追求有面子的消费品,对不对。
如果你和他们打过交道,就会发现他们的画风是这样:开个大奔驰,在你沙发上一坐,张口闭口就是几十个亿的项目。但是他们请客吃饭呢,就又都是普通的饭店,人均200块最多了。有时候都不知道这些人买车的钱哪搞来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贷款,提前消费的。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去二手车市场看过,二手车市场占地面积很大,70%的面积都被奔驰、宝马、奥迪,还有保时捷这几个品牌占据了,其他的普通品牌在二手车市场最多只能占地30%,还都在市场的边缘,只能停在户外这些地方,风吹日晒的。
这些大量的高档二手车来源,就是贷款消费的社会人,他们贷款也随意,丢弃也随意,还不上贷款就把车卖了。
这样比较,就容易理解了,如今这些贷款消费豪车的人,就是2004年,贷款消费最新潮手机的人。时代不同,消费品不同,但人都是一样的。所以,提前消费的需求一直存在,而超越自身能力,提前消费的人也同样大有人在,这就是为什么个人信用需要风控的原因。
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前,个人消费信贷的风控全部是要靠无数的纸面文件来实现的,而我们,就是和消费者初次接触的人。
我们会拿着一大堆文件,让客户签字,有的客户甚至都不会签名,直接按手印的……签完一大堆文件,还要留下客户的各种信息,像身份证复印件,房产证复印件之类。
我的岗位有点像什么?最早的信贷消费业务经理,对不对?不过不是银行的,而是企业的。
今天,这个岗位还在,不过已经全部都是银行职员了,因为,今天的所有信用消费,全部是银行在背后操盘的。如今,信用消费按照规定,早已全部划归银行名下,三大电信运营商,也是和银行合作,操作这种固定消费送手机的业务。企业来做这个业务,其实实力是不够的,在那个信用体系还没建立起来的年代,企业来做这种业务,会给自己埋很多坑。之所以那时候我所在的这家企业能做起来这个业务,是因为2004年,懂这东西的人很少,也没有相应的规定来管理这种业务。
最后这个业务具体埋了哪些坑呢?最后离开他的时候会说一说,现在,我刚加入,还是业务的扩张期,生意做的红红火火的。
最重要的是,我在这个工作里面遇到了一个智商超高的美女,决定了我后面的一生,真的是智商非常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