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民的名义》中,高小凤通过熟读《万历十五年》拿下了曾经汉东大学政法系主任的育良书记。于是,我对《万历十五年》有了好奇。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旅途的火车上,看完了这本书。黄仁宇先生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了公元1587年发生的点滴事,涉及万历皇帝和文官武将。翻看一下网络,有许许多多不同角度对《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介绍和书评,我不想再过多赘述。仅谈几点个人阅读感想。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一是事物发展一定符合由量变到质变。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公元1587年,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但正如书中写道:“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也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和看似一般的过程逐渐积累叠加,最终产生了质的变化,导致中国历代王朝的更替。
二是历史不仅是用来回忆的,更是用来借鉴的。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就是将以往历史内在逻辑和现在做比较,再用现在所发生的历史与未来做比较,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做出一定预测的历史观。在此,我就不再更多的去谈历史的意义了。
三是如何才能具有和养成“大历史观”?万历年间的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既是那个时代的胜利者,又是那个时代的失败者;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他们自身的局限。我们要“以人为鉴”。要具有和养成“大历史观”,就需要胸怀天下,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具有和养成“大历史观”,就需要大道致远,“大道”是中国文化始祖和历代大师们对社会、人生与精神世界诸领域之真谛的探索和追求,“致远”是志存高远的意思,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警句广为流传; 要具有和养成“大历史观”,就需要躬行实践,就是要我们亲身实行或体验。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前几天朋友的文章写到“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被人需要的人,是有温度的人,是温暖的人。有这样的人在,世界就有希望。”我想这种有温度和温暖的人也必然具有“大历史观”。让我们努力做有温度的人吧!
网友评论